洪城里| 本报探访《斑马》作者傅真“传奇”背后的故事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3年02月10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是先搞懂自己,再去看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是先去看世界,再来搞懂自己。

  ——李宗盛在某个公开场合演讲中说的一段话

  2003年非典“封校”的前两天,大四女学生傅真瞒着父母独自去了西藏。此前她曾经向父母表达了想去西藏的意愿,未被接受,于是自己在校外打工挣路费。当她抵达西藏后,偷偷给家里发来信息:“妈妈,这里的天真的很蓝”。

  没想到,21岁的傅真在西藏遇到了25岁的香港男生毛铭基,一见钟情,展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之后,他们把这段浪漫相遇写成《藏地白皮书》,成为众多驴友及文艺青年心中的“爱情圣经”。

  2022年,傅真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斑马》,跻身豆瓣2022年度十大中国文学作品。榜单中另外一部江西作品,是本报多次报道、80岁写作震动文学圈的江西奶奶杨本芬的《我本芬芳》。

傅真

  在广大网友的眼中,傅真出身书香门第,有着名校高才生、留学英伦、投行精英、知名博主、畅销书作家等众多耀眼光环,她拥有最浪漫的爱情,敢于放弃高薪环游世界。但我们在采访中,却发现她“传奇”的背后,其实离不开家族血脉的传承:她的爷爷徐先兆是五四运动、八一南昌起义的参加者,她的父亲傅修延(随母姓)是改革开放后江西文科类第一位被公派出国访学的我省知名学者。祖孙三代的青春,分别经历了20世纪初中国革命觉醒年代,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浪潮和步入新世纪国家日益强盛的高速发展,他们都成为不同时代的弄潮儿,活出各自精彩的人生。

  1920年

  铅山信江边

  1920年的夏天,在江西铅山一块名为“雷打石”的峭壁下,一位年轻人游过信江,来到峭壁下的沙滩上潇洒地踢着足球……这位神采飞扬的青年当时极其时尚、前卫的行为引来一大群同龄孩子围观与参与。这个故事直至今日仍被当地的老人津津乐道。

  青年名叫徐先兆,那年在南昌二中读书的他暑假回到老家。他的同班同学中,有弋横起义领导人黄道,江西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袁玉冰,我国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森林土壤物质循环研究的先驱黄野萝等。他们一起成立“改造社”,创办杂志《新江西》,均是当时具有全国影响的进步社团和期刊。那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这个组织成为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团之一。方志敏亦为该组织成员。

  课余时,徐先兆和他的同学们登上城墙(今南昌八一广场的位置)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地议论时政。几位同学西装革履,坐在黄包车上招摇过市,满街的行人惊愕地注视着他们,他们却毫不在意一路谈笑风生。傅修延后来还是看了方志敏女儿方梅写的《方志敏全传》,才知道那时在南昌,方志敏还曾热烈追求过他的姑姑徐英。

  1918年,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的鲁迅《狂人日记》发表,1921年《阿Q正传》问世。据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西通史·民国卷》记载,当时随着报刊的创办,江西现代文学创作相伴而生,如徐先兆1921年在《新江西》上发表小说《这也应该承认她做母亲吗》。这应该是江西最早的白话小说之一。南昌二中毕业,徐先兆考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后回南昌担任了江西《民国日报》的首任总编辑。1928年前后赴日本留学,一去将近10年。

  20世纪20年代,正是有着一批优秀的思想活跃的年轻人,他们追求新思潮,崇尚新风尚,为百年前的南昌开创了新风气。

  1988年

  江西师大校园

  1988年,傅修延成为改革开放后江西文科类第一个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时,年仅30多岁的他已是被《光明日报》报道、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的典型人物。

  临行之前,徐先兆因为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写崔健的文章,非常喜欢,于是仿照《一无所有》的歌词写下一首诗送给即将出国的儿子。“延延,延延,你就要走,就要走,走到地球的那一头,那一头,北美洲的加拿大,加拿大,那儿的枫叶,就要像一团团,一团团的火球……东方正在改革,西方并未落后,到处都有真经,你要努力去求,努力去求……”

  当所有人都惊叹如此热情洋溢的文字竟然是出自一位85岁的老人之手,傅修延表示自己一点也不为此惊讶,因为永远不能用年龄去看待父亲的行为,他骨子里天然流淌着叛逆的、不甘守旧的、总要去闯荡的血脉,这其实就是摇滚精神。

  傅修延感言,从父亲那里,他学会了要用大的视野来看待人生,要出去看世界,“生活不只是我们周围这一点,它还可以更大”。

傅修延和父亲徐先兆在赣州

  但在走出去之前,傅修延的家落在南昌的书院街30年。书院街得名,缘于这条街上有座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的豫章书院曾是南昌士大夫的读书中心,当时书院的山长(院长)多为退休的翰林,居住的也大多为达官贵人。20世纪50年代初,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前身)在这条街上有个校区,傅修延的家所在的西书院街九号正是当时学校的教工宿舍。仅这座五进的旧式大宅里,就住着书法家姚羽辉、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的黄辉邦、与郭沫若和郁达夫均颇有交情的成绍宗,皆是饱学之士。

  是书院街里浓郁的书香气息,让这里的孩子自幼就爱上读书,自觉地阅读经典著作、欣赏名画名曲和背诵外语单词。20世纪80年代,傅修延积极从事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研究,率先开出“文学批评方法论”选修课。他带头参与由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创作的文学研究新方法论书籍,为书作序,引进国外最新的理论。该系列图书在全国各所大学广受欢迎,汇款单如潮水一般向江西寄来。傅修延很欣慰,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全国一片热火朝天的年代,他没有辜负属于自己的时代。那时,文学方法论研究在江西搞得风生水起,他也是“方法论”的弄潮儿。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时,给傅修延上课的老师中有当代欧美大师级的文学批评家弗莱。那时叙事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西方也刚起步不久,亲身感受前沿研究的傅修延从此对叙事学产生浓厚兴趣。2007年,傅修延又去了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访学,在那里他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从生到死所有经历过的地方都走了一遍,出版了三本济慈的专著,其中《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由此,傅修延对济慈诗歌的研究也成为国内的标杆。

  几十年来,傅修延长期从事比较文学、叙事学与赣鄱文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是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大叙事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五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两次出国访学的宝贵经历令他打开眼界看世界,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

  2005年

  伦敦金融街

  在知乎,输入“傅真是谁”,最高点赞的回答是:“她活成了我想要的样子”。

  2003年,从西藏旅游回来的傅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即去英国留学。此时,毛铭基也正好申请到被公司派往英国工作的机会,于是他们再续前缘,在相识相恋一年后登记结婚。他们在英国举办了小型婚礼,父母没能来参加。他俩策划献给自己婚礼最好的礼物,是各自把在西藏相遇的美好时光以日记的方式写下来。傅真说,“写的时候两人互相不看,完成后放在一起,打印成小册子。就在婚礼的前一天,我们还在忙着打印”。

  后来,毛铭基把这些写出来的故事放在了博客上,从而成为傅真出版的第一本书《藏地白皮书》(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被口口相传,创下长销奇迹。

  《藏地白皮书》的作者介绍中,傅真是投资银行顾问,毛铭基是工程师。在英国研究生毕业后,傅真应聘到汇丰银行的伦敦总部工作了6年。投行的工作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收入丰厚,但给傅真的感受是工作强度特别大,“真的不喜欢”。其间她被派往纽约工作半年,每周超过100小时的工作量,有时早上5点钟回到公寓,洗个澡又赶去办公室,“我到现在都很难想象,这纯粹就是一份榨取青春的工作”。

  傅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儿时曾有过作家梦,但很快就被现实扑灭,“那时没有人会鼓励孩子去写作,因为大家都说当作家是吃不饱饭的”。傅真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她作文得一等奖也没有数学拿四等奖让爸爸开心,“他们岂止是不鼓励,就是要断了你的念想”。高中毕业,傅真在父母的指导下,报考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

  在傅真的眼里,父亲是威严的。上大一的时候,她从北京第一次放假回家,因为染了头发,爸爸不高兴但没有任何批评,只是用不理她的方式坚持了一个星期,生生“逼”着她把头发又给染了回来。

  从小到大,父亲并不希望女儿未来也走文学之路。但妈妈说,傅真从小就喜欢阅读,识字后哪怕是看见地上的碎纸片,只要上面有字,她都要捡起来念给妈妈听。傅真是理科生,中学时却当了6年的语文课代表,初二就和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老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文章。傅真说,当时寄到学校的稿费被班主任截留下来,就是不想让她知道作品已被发表。

  妈妈感叹,傅真是真的喜欢写作,在英国投行工作时,再忙再累也要写博客,因为这是她疏减压力的方式。

傅真和父亲傅修延在老挝的琅勃拉邦

  2015年

  从北京再到全世界

  傅真和毛铭基两人喜欢旅游,他们定下生活目标,在工作到了某个阶段,比如存下一笔钱之后,就选择停下来休息一两年。于是,2011年,他们双双辞去伦敦的工作,开启了16个月的环球之旅,从英国飞往墨西哥,由北至南游历了拉丁美洲数十个国家,傅真也相继推出了《最好金龟换酒》《泛若不系之舟》两本游记。

傅真和丈夫毛铭基在四川阿坝州的莲宝叶则

  2022年,傅真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斑马》,她把自己先天复发性流产、远赴泰国在辅助生殖技术的帮助下怀孕生女的经历,加以文学虚构,讲述当代女性自我寻找、自我和解的故事。《斑马》不仅跻身豆瓣2022年度十大中国文学作品,出版后获得众多影视机构的青睐,其关注女性生育的主题被认为很具当代性,且故事新颖。傅真透露,未来她会继续小说的创作,旅行和非虚构相结合的类型会是她的风格,“旅行文学在英国及欧洲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也有很多文学大师涉及,在国内却是被低估的文体,常会被简单归纳成游记”。

  傅真记得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她一个人去江苏扬州,爸爸在那读博士,她和一群博士游历全国,回来写了一大本游记,爷爷不仅仔细阅读,还认真地修改标注。小时候,傅真也看过父亲写的游记,留下深刻印象。她表示,一直以来旅游都是他们家的传统,父母本就是爱旅游的人。

  今年春节,傅真一家和父母一起在老挝过年。10年来,小两口每年春节都会策划安排一趟出国游,以旅游的方式与父母团聚。让傅真感到惊喜的是,8岁的女儿在今年的游玩中,开始将看见的事物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

  傅真认为,旅行的意义正是通过看世界的过程得以接触各种不同的生活,从而以另一种方式思考世界,“这个世界变得既广阔又很亲密,是你可以接近的”。写游记,是把那些纷繁混乱的思绪落到纸面上,就会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从游记写作提升到小说创作,傅修延评价傅真的这一步走得颇为“凶险”,是在跨越一个巨大的鸿沟,很多人都曾在此失败。《斑马》如今获得种种反响,代表傅真跨过来了。在文学路上,父亲认为女儿的写作和思考的深度,是有潜力继续往上走的,只是需要反复沉潜。

  妈妈一直知道,外表温柔安静的傅真其实骨子里是很有主见的女孩。上大学后,她就开始“主宰”自己的生活,比如放弃中国人民大学保研时没有和父母商量、辞去英国的高薪工作、选择专职写作等。傅真和丈夫毛铭基至今也没有买房,她认为买房就好像人被绑定,“感觉失去了很大自由度”。

  表面上看,女儿傅真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大房子,但父亲认为,她拥有了自己的作品,“我们判断人生的价值标准,是你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

  在回应究竟是怎样活成了网友们“想要的样子”时,傅真坦言,“其实很多事情是命运加自由意志的结合体,有时能感觉到是某种东西在推着你走,但你自己要作出最终的决定”。父亲傅修延用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动物精神”来解释,经济活动中的许多行为其实是动物精神在支配,人的算计是有限的,不可能算到人生的每一步,绝大部分人类行为都是凭直觉和下意识,很多情况下的决断是赌一把,面对未知的时候需要靠激情冒险,“这是一种生命冲动,是倾听自己的内心,它难能可贵”。生活中亦是如此。在我们看来,祖孙三代那种一脉相承的“看世界”的冲动,连同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苍茫赣水,奔流不息。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杨进

  更多看点:

  江南微帮办 | 油烟机致新房着火,南昌一市民遭遇索赔难!

  全国首例!抚州金溪“三公旧第”门楼原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