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微笑天使”: 亲历48小时!江南都市报记者直击鄱阳湖江豚科考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2年10月13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引子

  2022年9月19日,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动。本次考察是继2006、2012和2017年后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旨在全面掌握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环境现状,整体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科学分析长江江豚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效果,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长江江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9月28日在庐山市举行的2022年鄱阳湖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启动仪式上,农业农村部长江办资环处四级调研员刘晓强致辞中说道“行百里路而半九十,鄱阳湖江豚数量占了长江江豚总数量半壁江山。”江豚处于鄱阳湖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生活在鄱阳湖的江豚占种群总数近一半,它的健康意味着鄱阳湖的健康。鄱阳湖是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一站。

  鄱阳湖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共进行两天,是对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状况时隔五年的一次全面掌握。记者有幸全程跟随,两天两条航线、两种科考方式,从湖口到吴城,看到了石钟山露出的山底,也看到好多次在宏阔的湖面上,江豚在浊流滚滚之中,翻波涌浪,翻滚,跳跃,像一个个弄潮儿。

  9月28日 鄱阳湖江豚科考第一日

  湖面风力:3-4级 路线:庐山-湖口-庐山

  跟随科考组别:声学组

  出发,看“天使”去

  9月28日上午九点一刻,2022鄱阳湖江豚科考启动仪式一结束,根据统一安排,我和摄影记者以及一个来自上海的摄影师登上了前往湖口的考察船。这条船今天的路线是从庐山市原银星船厂内联合执法码头出发,到湖口之后再返航。

  今天跟随的是声学组,考察方式是被动声学监测,同行的科考人员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及省里的专业人员。声学组的科考方式是被动声学监测,一上船,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考人员就开始将收声声呐系统慢慢放入水中。

  “声呐系统一根绳子拴住,两台设备组成,一台进行整体环境录音,通过收集船只方圆五百米的信号判断周边水域有没有江豚,这部分占用内存少,但不全过程收悉声波;还有一台设备就是持续收集声波,能够形成一天的波形记录;两部分结合,可以有效判断江豚分布和数量。”看到记者站在旁边全程观看,科考人员向记者介绍着一些基本知识。

  “那可以实时进行数据分析吗?”记者好奇问道。

  “有实时进行数据分析的设备,但是今天我们没有用,我们只是把数据收集,晚上回去再做分析。”

  开往鄱阳湖深处

  由于长时间不降水,鄱阳湖湖面已经缩小很多,水位降到历史最低,但是从庐山到湖口这段湖面,还是能感受到鄱阳湖的浩渺宏阔。我是第一次来到鄱阳湖的深处,也是第一次感受到风从鄱阳湖面吹来,刮得脸生疼。难怪那些科考队员们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防晒挡风的功课都做得十足,只有我们这些老记们,都是啥都不防,就这么把自己交给鄱阳湖的风和浪。

  湖面虽然宏阔,但是水位却是实实在在变低了,这也是这次鄱阳湖江豚科考选用了小船的原因。船变小了之后也带来了各种影响,对于科考人员,船小了会更辛苦,基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喝水要变得谨慎,因为没有厕所。而对于采访来说,摄影师俯拍的角度没有了,可我们所有人都离江豚更近了。

  船从庐山出发已经一个多小时了,可我们并没有怎么看到江豚的踪迹,摄影记者老许一直盯着镜头,一直摇头,“今天浪有点大,好难出好片子。”

  “今天湖面上的风确实有点大,尽管江豚是哺乳动物,是使用肺进行呼吸,常规状态下,江豚一分钟大概可以呼吸一到两次。呼吸的时候江豚就会跃出水面,但是因为浪太大了,跃出湖面时候很容易被遮住。”科考人员的话证实了老许的判断。

  随着船往鄱阳湖更深处开,景色也变得单调起来,来往的船只、赛博朋克风格的被封住的采砂船,还有就是不断涌浪的湖面。而声学组的工作也相对简单,他们只需要监督船后不要有船跟得太近就好,其他事就交给设备去记录。

  风也大了起来,吹得那面绑在船头的科考旗帜支棱了起来。

  欢跳的不只是江豚

  老许开始变得有点着急了,因为镜头总是抓不住江豚清晰的身影,可没等来江豚,倒是拍到了鱼儿快乐蹦跶进船。船儿经过湖面,白鲢耐不住寂寞在湖面上跳跃,科考船只的周围不断有鱼儿在蹦跶。

  “不会有鱼直接蹦进我们船舱内吧。”大家热烈讨论了起来。

  “肯定会有的,不过蹦进来的时候,大家最好躲避下,因为被鱼撞击到还是很痛的,而且还会弄得你一身。”船老大及时发出了提醒。话音刚落,一条大白鲢就冲出水面,落进了船舱。我们一片慌张,有经验的船老大很镇静,拿个小板凳就把大鱼先卡住,不让它乱蹦跶,怕它伤着自己。然后从船舱里拿了个网兜一网,看了看鱼身有没有异样,然后扔回了湖里。

  “大家没被鱼撞到吧,这鱼得还挺大,得有十多斤呢。禁渔之后,鱼儿也多了起来,我们经常能遇到鱼儿跳进船里来的事,不过只要没受伤,我们都还是把它扔回湖里。”船老大一边利索处理这条太过活跃的鱼,一边和我们聊天。

  “右边有一群!”一个科考队员突然大声说了句,大家都向右边望去。从庐山出发两个多小时后,我第一次肉眼看到了江豚从湖面跃起,划出一道白色小弧线之后没入湖面,身段还是那么迅捷而优美。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相机也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快门声,连拍技术让抓住瞬间变得不那么困难了,一秒钟二十张,我们能看到江豚完整跃出湖面又隐没的全过程。

  大鱼和大群江豚的出现,让大家都兴奋了起来。

  石钟山的钟声哑了

  下午一点半左右,科考船只经过石钟山,可若不是船老大提醒,我根本没发现那就是苏东坡的名作《石钟山记》中记述的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为了探究石钟山发声的真正原因,勇于实践的苏东坡亲自冒险驾舟考察,发现石钟山的绝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缝,在风浪冲击洞穴时,就发出钟鸣般的声响,从此解开石钟山为何有钟声之谜。

  可如今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提前了四个月就露出水面的石钟山溶洞。想听到石钟山的钟声是不太可能了,人们倒是可以进入石钟山底的溶洞中,欣赏石钟山的内部构造,很多人以溶洞和鄱阳湖为背景拍照留念,倒也成了另一道风景了。

  9月29日 鄱阳湖江豚科考第二日

  湖面风力:2-3级 路线:庐山-吴城-庐山

  跟随科考组别:目视组、被动声学监测

  目视组最累

  鄱阳湖江豚科考第二天,我们跟随的是目视组,航线是庐山到吴城,然后返航。如果说声学组只是一种简称,那目视组就太好理解了,就是站在船头拿着望远镜观察湖面,然后纪录,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很原始的科考方法。

  “目视考察是科学考察中最核心的部分,采用截线抽样法。由于每个考察队员的体能、目测范围等存在一定差异,为保持精力充沛,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固定一个轮换时间,在位置和岗位上进行轮换。换下来的队员要及时休息,补充能量。”科考人员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我们一登船就详细向我们解释了目视组的工作。

  船一启动,我们也立刻发现目视组的工作全程都是紧张而忙碌的。船头和侧面,四个观察员拿着望远镜朝四个方向观察,小船耐不住风浪,船体不断在晃动,观察人员得一边稳定住自己身体,一边进行观测。

  “右前方两百米,两头,离岸边三百米左右。”“左边离船三百米,两头,母子。”……数据就这样源源不断汇总,记录员在紧张记录,我们也全部静默,只按照他们报出的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察姿势,快门声也随之响起。

  在经过了江豚聚集的水域后,目视组的人员才轮流下来喝点水,吃点东西补充。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眼睛长时间盯着一块区域,脑力和眼力很快就会不够用的,而科考队员们一盯就是一个小时才能轮换。

  目视考察的同时,这次也在考察船前方配备了自动影像辅助系统,采集影像资料,同步记录长江沿岸带生境、岸线、航运等环境信息。此次新尝试的自动影像辅助系统辅以后期人工智能(AI)识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队员观察能力差异导致的种群数量估算误差,有助于客观记录和分析长江江豚种群现状。

  “天使”在不远处“微笑”

  因为目视组的船只空间大部分都要提供给科考人员使用,所以在船返程的时候,我们更换了船只,又回到了昨天的那条声学组使用的船只。经过一天,彼此都混得很熟了,能回到熟悉的船上,我们彼此都笑称缘分真是太深厚了。

  声学组不需要实时观测,因此最好的观察角度都能给我们。老许和另一个摄影师老裘都选取了最好的角度,静待返航途中江豚的狂欢,因为根据昨天的科考情况,吴城这个方向的江豚聚集更为突出,在几个地点上是能够看到大群江豚出现的。

  果不其然,下午两点半左右,我们的船只已经进入都昌境内的江豚保护区,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安雪突然提高了声音,右边有一群江豚。我们齐刷刷向右边望去,不用去看摄影师的镜头,我就能清晰看到不断有江豚跃出湖面、隐没……在平静的湖面上不断搅动,我连忙去看老许拍下的照片,白色的银链条那是湖水,黑色的那是江豚,背上的是小江豚。

  “太棒了!全部拍到了。”老许一脸兴奋。

  这群江豚持续着跟随我们船只,整个能肉眼观测到的过程有将近七分钟,一直都能看到密集的江豚在湖里嬉戏,肯定是好几个家庭聚在一起,小小江豚在妈妈的背上晒太阳,刚长成的江豚大概在进行竞速比赛, 极速游动后突然凌空一跃,圆鼓鼓的身子露出水面,而大人们在聊天,捕一点鱼,自己吃一点留点给孩子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难得的午后美好时光,湖面越来越小,这片深水区是它们现在最喜欢的地方。而这背后,是多少人正在努力。

  “这群江豚跟我们真有缘,还一直跟着我们。”我也很兴奋,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江豚。

  “应该不是一群,江豚的游速比我们的船慢,我们刚才看到的是应该是很多群江豚,所以我们才能在这段时间一直看到它们,这也足以说明鄱阳湖的江豚数量之多。”来自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的安雪告诉我的是更好的消息。

  “快来看这幅!”l老许叫我过来看他相机刚拍到的。

  画面里的江豚正跃出湖面,清晰无比,彷佛触手可及,两天下来第一次我真切感知到了它们的欢乐,“天使”就在不远处的湖面上一直“微笑”。

  后记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长江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为目前长江流域唯一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中,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和《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濒危物种,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种群极度濒危。

  近年来,我省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悉心呵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持续改善江豚栖息环境,充分保障江豚饵料资源,构建完善江豚保护救护体系,坚持抓好江豚科普宣传教育,为江豚在省内健康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鄱阳湖的江豚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种群连续十五年稳定向好,数量占全国“半壁江山”,“江豚携子进城、豚鸟和谐共生”的喜人景象频繁上演。江西的江豚已成为江豚种群的未来希望,鄱阳湖被誉为长江江豚的“最后堡垒”。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叶海波

  值班编辑:肖琳琪

  值班主任:范俊杰

  值班编委:杨进

   更多看点:
诗意滕王阁:5000多人背诵经典获免费参观
厚重景德镇:景瓷在北宋都城开封深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