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推荐《黄庭坚画传》——纪念黄庭坚诞辰980周年

来源:  大江新闻客户端     |    日期:  2025年10月27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朱虹 龙溪虎 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县双井村人。他生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今年是黄庭坚诞辰980周年,江西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黄庭坚画传》,作为对这位诗书双绝的一代宗师最好的纪念。

  江西,这方浸润着千年文脉的灵秀之地,自古便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所在。在浩渺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江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以山水形胜引人入胜,更以孕育了无数文化巨星而光耀史册。黄庭坚,便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以其卓绝的才情与不朽的风骨,成为历史星空中一道永不黯淡的光芒。今天,我们怀着敬仰与追思之心,编撰并推出《黄庭坚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这位文化巨人的平生风骨与艺术辉煌。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曾祖父黄中理是北宋著名教育家,创办书院,培育英才;祖父黄湜、父亲黄庶皆为进士出身,家学渊源深厚。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黄庭坚自幼聪颖过人,五岁诵经,七岁赋诗,那首《牧童诗》中“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慨叹,早已透出超越年龄的哲思与洒脱。关于他幼年聪慧的传说至今仍在当地流传,这些珍贵的记忆片段,共同勾勒出一代文宗早年的精神肖像。

  黄庭坚画像

  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从叶县县尉到泰和知县,从国子监教授到《神宗实录》检讨官,他始终秉持“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的信念,以仁政爱民为己任。在地方任职期间,他体察民情,整顿吏治,推行平易宽简的施政方针,深受百姓爱戴,被尊称为“黄青天”。他亲书《戒石铭》以自警,其中“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为官准则,不仅成为其个人的座右铭,更被宋高宗推崇为全国官吏的典范。

  然而,官海浮沉,命运多舛。因性情耿直、不附权贵,黄庭坚屡遭贬谪,从叶县到黔州,从戎州到宜州,足迹所至,尽是荒远边陲。元丰三年(1080年),他因反对新法中的某些措施被贬;绍圣元年(1094年),又因修《神宗实录》被诬陷“诬毁先帝”,开启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流放岁月。从黔州到戎州,再到最后的宜州,他在贬所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然而,他从未向命运低头,反而在逆境中淬炼出更为坚韧的精神品格。在宜州,他将破败的戍楼题名为“喧寂斋”,笑对风雨;在诗中,他写下“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的旷达之句。这种“超世而不避世”的人生态度,正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戒石铭 南宋 赵构

  作为诗人,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提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学理念,倡导“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写作方式,在继承中创新,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突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山谷体”。他的诗学理论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强调“自作语最难”的创作自觉,主张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实现艺术的升华。其《寄黄几复》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千古名句,既是对友情的深切怀念,也是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壮阔意境,更是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境界完美融合。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领诗坛风尚,更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书法艺术领域,黄庭坚更是成就卓著,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被后人推举为“千年书史第一家”。他的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熟过程。早年取法颜真卿、杨凝式,后又得张旭、怀素笔意,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行书如长枪大戟,纵横舒展;草书从容娴雅,以意运笔,开创了宋代书法的新境界。代表作《砥柱铭》全长约15米,共计82行,作品气势恢宏,笔力遒劲,在2010年以4.368亿元创下中国书法拍卖纪录,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文化地位的认同。《松风阁诗帖》的潇洒飘逸,《诸上座帖》的禅意盎然,都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砥柱铭(局部) 北宋 黄庭坚

  黄庭坚的艺术成就与其人格修养密不可分。他不仅以诗书双绝垂范后世,更以孝行与家训感动人间。“涤亲溺器”的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体现了他对传统美德的践行;他所著的《家诫》二十条,强调“万卷藏书育英才,满篇遗金反招祸”的治家理念,成为黄氏一族的精神灯塔。在教导子弟时,他提出“四无齐家”“四无修身”的准则,将个人修养与家族传承紧密结合。即便在流放期间,他仍然坚持授课讲学,培养后进,苏东坡称赞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今天,我们编撰这部《黄庭坚画传》,不仅是为了追溯一位文化巨匠的生命轨迹,更是为了唤醒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画传通过八个有机衔接的篇章,从北宋的文化背景到黄庭坚的家世渊源,从其求学经历到仕途沉浮,从诗书艺术到家风传承,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文化世界。我们特别注重图文之间的呼应关系,力求通过视觉语言与文字叙述的相互补充,让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修水双井,黄庭坚的故居依然保存完好;在南山崖,黄庭坚纪念馆珍藏着大量与其相关的文物资料;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他的诗稿墨宝依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芒。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都是我们理解黄庭坚、走近黄庭坚的重要窗口。《黄庭坚画传》正是试图通过这些现存的物质载体,去追寻那些不朽的精神价值。

  黄庭坚故里——双井村明月湾

  黄庭坚虽已远去,但他那“一身傲骨,满腹才华”的形象,依然鲜活于历史的长河中。他的诗魂书韵,仍在双井的流水间飘荡,在南山崖的松风中回响,在全球博物馆的珍藏中熠熠生辉。他的诗文,他的笔墨,他的人格,他所倡导的“清心为吏”“孝悌传家”的精神,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真正的风骨,不因际遇而改;真正的艺术,不随时光而逝。

  他不仅是江西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在黄庭坚诞辰980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让我们通过这部画传,与这位文化巨人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他的诗书世界中寻找智慧的启迪,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获取精神的力量。愿这部画传,成为一扇窗,一道桥,让今人与古人相遇,让艺术与心灵对话,让黄庭坚的精神,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激荡千秋。

  这部《黄庭坚画传》,既是对先贤的深切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实践。我们相信,每一位打开这本书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