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拼制巨幅“长征地图” 我省一红军后人在家中打造红色文化宣传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10月27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重温父辈光荣历史
一条走廊,浓缩了二万五千里的壮怀激烈;数百场宣讲,延续着跨越时空的初心使命。在江西省军区南昌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内,红军后人罗合毅将家中的寻常走廊,打造成一条红色文化宣传廊。
这里,既有他循着父辈足迹重走长征路后绘就的详细地图,也藏着他继承父辈意志、争做“红色传承人”的炽热初心。对他而言,这既是作为儿子对革命父母最深切的缅怀,更是一名老兵“军魂不朽,荣光永驻”的责任所在。
文/图 王军 本报全媒体记者皮婉婷
“红军长征长廊”
罗合毅今年75岁,江西吉安人,1968年3月入伍,1984年3月转业。因母亲年迈身体不好,2004年左右他从北京回到南昌照顾母亲,从此长居南昌。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走的路线,也是我曾走过的路线。这里是冲破4道封锁线,这是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然后就是巧渡金沙江。”10月24日下午,罗合毅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他家中走廊展示的巨幅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图。
这幅路线图由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六个省份的地图拼接而成,不仅用红线标明了红军长征的路线,还贴有长征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介绍,如重要会议、战役等。地图的上方还贴着不少罗合毅和其他红军后代的合影。
罗合毅告诉记者,这幅“长征地图”是2016年他和10余名红军后代结伴重走父辈长征路后,自己耗时一个月制作而成。“重走长征路是我这一辈子的心愿,地图上还标有我们这些人重走的长征路线,是对父辈先烈光荣历史的纪念。”他说,走完长征路回来后,自己整理父亲遗物发现了不少报纸、书籍,其中就有不少关于长征的资料。于是,对军史颇有研究的他便产生了整理父亲留下来的红色资料,再结合6个省份地图,最后组成一幅“长征地图”的想法,并在家中的长廊展出。
罗合毅所居住的干休所内,建有7座先辈英烈塑像组成的红色教育基地与陈云故居,其中多座先辈塑像上刻有其父罗友林的名字以示纪念。每每有人来干休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罗合毅便担任红色文化宣讲志愿者,为省内外来访者讲述长征与革命战役故事,许多人更会慕名来到他家中,聆听那幅“长征地图”背后的往事和红色故事。
“红色传承人”
罗合毅的父母都是红军。父亲罗友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毅然投身了革命队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跟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南北,参加了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等。母亲杨国群则是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跟随老一辈革命家为建立陕北根据地作出了贡献。两人在延安相识相恋,结为夫妻。
作为一名老红军的儿子,罗合毅从小就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他的父亲罗友林离休后,把全部余热奉献给了关心青少年成长教育事业,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等。
受父辈影响,退休之后,罗合毅除了重走长征路,讲述长征故事外,便将做“红色传承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记者注意到,罗合毅的家中挂有一幅书法作品,写着“红色传承人”5个字。这是一位朋友送给他的,被罗合毅一直收藏着。
“父母亲虽然病逝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与彪炳史册的英雄故事仍长存于我的记忆中,激励我永做红色传承人。”罗合毅说,“作为一名老兵,做好红色文化传承工作,这既是对父母亲的深切缅怀,也是一名老兵‘军魂不朽、荣光永驻’的责任所在。”
“两个五百场”
作为江西省教育系统“五老”报告团、南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爱报告团和南昌市“老兵宣讲团”的成员,罗合毅给自己制定了“两个五百场”的红色文化宣讲计划,即从2014年到2024年宣讲“五百场”;从2024年开始,再完成第二个“五百场”。目前,他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五百场”计划,且去年以来,他已在各地宣讲一百余场。开展宣讲以来,他的省内外听众总计有20余万人次,并受聘担任南昌市8所学校校外辅导员。
2022年43场共有听众16403人;2023年始至12月20日,上课70场共有听众10654人……记者注意到,在罗合毅的书房,收藏着他每次外出演讲相关单位给出的登记表。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一年最多演讲过90场,有时1天讲3场。随着年纪渐长,会不会担心精力跟不上?“不会,宣讲很锻炼身体。”罗合毅笑称,虽年事已高,他仍每日精神饱满,向着第二个“五百场”目标不断努力。
 
 
 
 
值班编辑:皮婉婷
值班审核:温伟程
值班编委:邹文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