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绳蹦极不能丢了“安全绳”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10月23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程泽林
近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绳蹦极测试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沙袋从高处垂直坠入安全网,画面令人心惊。网友们在评论区调侃:“风大吹歪了咋办?”“按地方风俗办”……配上一连串捂脸、大笑的表情。这些留言折射出公众对这项极限运动安全性的深切担忧。
据媒体报道,花江峡谷大桥无绳蹦极项目与传统蹦极存在本质区别。体验者不系绳索,从跳台自由落体20米至50米,坠入约160平方米的固定安全网中。该项目工作人员表示,无绳蹦极的跳台高度远低于有绳蹦极,安全网四周还垫有气垫,且在正式开放前会进行真人测试,确保安全性。
实际上,无绳蹦极在国际上并非首创。在丹麦、南非等地,类似项目早已存在。体验者乘坐电梯进入跳台,待工作人员瞄准落地位置后解开安全扣,让体验者享受自由落体的刺激体验。这些成熟案例说明,只要安全保障到位,无绳蹦极也可以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的新选择。
然而,安全保障不能仅靠口号。事实上,即使是相对成熟的有绳蹦极也曾发生过安全事故。据媒体报道,今年湖北宜昌某景区就曾发生游客蹦极受伤事故,这再次提醒我们任何极限运动都存在固有风险。景区所在地曾因台风影响发布暂停上桥公告,这让人不禁担心:风力会否成为影响无绳蹦极安全的关键因素?安全网的检测报告、项目的事故记录是否应该向公众公开?这些问题的答案,恰恰是能否消除公众疑虑的关键。
纵观国内文旅市场,创新求变已成为常态。从传统蹦极到“缓慢式蹦极”,再到如今的无绳蹦极,景区在不断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这种创新精神值得鼓励,但毋庸置疑的是,极限运动尤其是文旅项目的核心从来不是“玩命”,而是将风险降到最低后的刺激体验。
文旅创新需要空间,也需要边界。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新兴项目的安全标准和监管规则,让创新在安全轨道上行稳致远。景区则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做好日常检查、应急预案和救援准备,真正把游客安全放在首位。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