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万年 物见江西

来源:  大江新闻     |    日期:  2025年10月21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最近,江西频频出圈——从火爆全网的“赣超”足球联赛,到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全球瞩目,再到世界VR产业大会的科技盛宴,这片土地正以多元姿态展现着蓬勃生机。

  这些现代活力的背后,是江西沉淀万年的文明基因。

  当我们把目光从热闹的赛场、展馆移向博物馆的展柜,九件珍贵文物正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从古至今的务实、创新与坚韧。

  1. 万年陶罐:江南农耕的第一缕炊烟

  这是一件修复后的陶罐,一半是白色石膏,一半是多处拼接的褐色碎陶片。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件残破不已的陶器,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距今已有两万年。这件陶罐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在它附近还有一个吊桶环遗址,中美考古队在这里找到1.2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与陶罐构成有力证据链。当黄河流域还以粟米为食时,赣鄱先民已用这陶罐煮出喷香米饭,河畔升起的那缕炊烟,正是江南农耕文明最早的印记。

  从陶罐的炊香到青铜的铿锵,江西文明在商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 伏鸟青铜虎:商代江南的青铜奇珍

  1989年新干大洋洲商墓开启,这尊伏鸟双尾青铜虎惊艳众人。它虎目圆睁,獠牙外露,背部伏着一只昂首挺立的小鸟,全身布满雷纹与夔纹,威严中透着灵动。距离新干大墓不远的吴城遗址,已经证实了江西在商代时期就已经拥有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而新干大墓的发现,更是彻底打破了“商代文明不过长江”的固有认知,成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璀璨坐标。

  青铜的厚重之后,百越先民的独特智慧在龙虎山崖墓中封存千年。

  3. 黑陶兽首盉:东周百越的文化见证

  龙虎山仙水岩的东周崖墓里,这只东周云雷纹兽首提梁黑陶盉暗藏巧思。它看似青铜,其实是黑陶。扁圆器身搭配兽首流口,弧形龙身提梁,全身云雷纹密布,整体乌黑发亮。陶盉采用“轮制拉坯+封窑渗碳”工艺,窑火旺盛时封闭窑口,浓烟中的碳粒渗入陶胎,胎质坚硬,敲击声清脆悦耳。兽首展现百越野性,提梁融入中原图腾,是崖墓祭祀的重要器物。当楚越在长江流域争霸时,赣鄱先民已将两地技艺融合创新,演绎出文明交融的精彩场景。

  从器物纹饰到思想典籍,汉代江西成为南方文化融合的重要枢纽。

  4. 海昏侯简牍:汉代江南的思想瑰宝

  2015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横空出世,在五千多枚简牍中惊现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每一枚简牍上都有20多个字,字迹清晰如新,仿佛刚书写完成。与中原诸侯王墓不同,这里既有《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也有《易经》等道教简牍。从昌邑王到皇帝再到海昏侯,墓主刘贺跌宕起伏的人生,在这一枚枚简牍中留下痕迹。当中原地区儒学独尊时,江西已站在南方文化融合的十字路口。

  思想的碰撞催生文化精品,唐代洪州窑将文房雅趣融入瓷土。

  5. 辟雍砚:唐代文房的瓷中雅品

  江西丰城洪州窑遗址出土的这方青褐釉辟雍砚,造型仿照周天子的“辟雍”大学,中间圆形砚面,周围环绕凹槽水池,二十只兽首足稳固支撑,器形规整匀称。青褐釉色温润,窑变处呈现出深浅渐变的色泽,砚面打磨光滑,既实用又具观赏价值。洪州窑始烧于东汉,兴盛于唐,窑火历经800余年不熄,并以其独特的烧制工艺、丰富的器型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遐迩,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这处沉睡千年的窑址,为我们揭开更多唐代手工业与商贸往来的历史密码。

  唐代文房雅韵延续至宋代,诗意象征完美融入斗茶文化。

  6. 木叶纹盏:宋代茶器的自然之美

  位于吉安县永和镇的吉州窑,比景德镇更早闻名于世。它的代表瓷器——黑釉木叶纹盏,留存着一片完整的木叶印痕,叶脉纹路清晰可见,宛如自然生长其中,意境悠远。吉州窑工匠选取桑叶或菩提叶,经特殊处理后贴于坯体,烧制时叶片碳化,在黑釉上留下永恒的木叶轮廓。宋代时,吉州窑的黑釉瓷因适配斗茶需求而声名远扬。当景德镇青白瓷以光影变幻展现美感时,吉州窑用木叶、剪纸贴花等工艺将茶碗打造成艺术品,成为宋代茶文化中极具韵味的代表。

  宋代瓷艺的灵动之后,元代景德镇推出重磅创新。

  7. 青花谷仓:元代瓷艺的技术巅峰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是中国唯一一件有明确纪年的楼阁式谷仓,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它还是目前仅见的重檐庑殿顶楼阁式谷仓,分为上下二层,塑有18个姿态各异的人物俑,或手执掌扇,或怀抱琵琶,或甩袖起舞。它是一件陪葬品,背面159字的青花铭文详细记载了墓主身份信息,堪称“元代瓷器的身份证”。青花、釉里红、青白釉与红釉四种釉彩工艺在一件瓷器上完美融合,这种高超技艺极为罕见,充分展现了景德镇瓷业的雄厚实力。

  从元代瓷艺巅峰到清代全球贸易,御窑瓷器将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

  8. 洋彩瓷尊:清代瓷都的文化名片

  1959年,原藏于故宫博物院,因文物南迁而存放在南京的一件重要文物——清乾隆洋彩万国来朝太平尊被调往景德镇。如今,这件瓷尊被陈设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清代展厅,向往来观众讲述乾隆时期万国来朝的盛景。画面中,山水灵秀、花木繁荫,各国使节队伍穿行其间,所携珍奇异宝琳琅满目,画中人物有40余个,均为异域装扮,体现出乾隆时期政清人和、德被四方、文化昌盛的繁荣景象。同时期景德镇外销瓷在全球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从广州十三行到欧洲,它掀起一阵狂热的“中国风”,成为东西方文明纽带。

  瓷都窑火持续燃烧,红色星火在井冈山燎原。

  9. 八角楼油灯:红色征程的指路明灯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的这盏八角楼油灯,由铁皮制成,灯芯焦黑、灯座斑驳,布满了岁月的痕迹。1927至1928年,毛泽东在宁冈茅坪八角楼居住期间,正是借着这盏油灯的微光,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重要的著作。当时井冈山物资匮乏,这盏小小的油灯不仅照亮了书桌,更指引着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它如同红色星火的象征,在黑暗中顽强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奠定了江西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万年陶罐到八角油灯,九件文物串联起江西刻在骨血里的历史基因:稻作的务实、青铜的创新、瓷器的包容、革命的坚韧。凝视这些器物上的纹路,仿佛能听见赣鄱大地的时光回响。这些器物上的故事,承载着江西的千年底蕴,也书写着中国文明的厚重与精彩。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傅爱华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