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求是高等研究院:把论文写在红谷滩的VR热土上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10月17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文/ 周泽涵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图/罗贤坤
2025世界VR产业大会召开前夕,南昌市红谷滩区委宣传部组织了“活力红谷滩 智启新未来”主题媒体行活动,提前带领媒体探访区域VR产业发展成果,沉浸式感受前沿科技氛围。
10月16日下午1时许,媒体采访团来到此次活动的第三站——位于南昌市红谷滩区的南昌城市规划展示中心。该中心借助图文、数据、实物、声光电等多种展示形式,系统回溯了城市的演变历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南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成果与发展变迁,成为一张生动展示南昌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
从宏观的城市发展脉络走向微观的产业创新引擎,参观视角的切换也让采访团对此次媒体行的探索更深入一层。带着对南昌城市发展脉络的深刻印象,采访团于当日下午3时许来到此行第四站——位于南昌市红谷滩区慧谷产业园的江西求是高等研究院。这座由浙江大学与南昌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光电+AI”为核心方向,围绕先进光学显示、智能光子芯片、自主可信导航以及智能图形图像技术及应用等科学及产业应用前沿方向,软硬协同、光电融合,加速产学研成果落地应用,成为推动南昌市VR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引擎。
研究院源于2020年12月南昌市与浙江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于2022年2月经江西省科技厅批复正式成立,并于同年6月更为现名。它立足南昌,面向江西,是浙江大学在中部地区的重要科研支点,紧密对接江西省“1269”与“8810”行动计划,并依托浙江大学的科研、人才与学科优势,致力于促进地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步入研究院,“求是 创新”的浙江大学校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首先介绍了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并详细讲解了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的概况。步入环形布局的展厅,采访团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科技体验。大家纷纷试戴了AI智慧眼镜,只需轻声说“小溪小溪,拍照”,眼镜便应声完成拍摄,响应迅捷。随后,大家还依次体验了骑行AR眼镜、工业场景AR眼镜,以及AR上肢康复机器人等多款创新产品,切身感受了“光电+AI”技术带来的变革性应用。
在战略定位上,研究院依托浙江大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布局建设了前沿交叉、工程技术、先进科学、区域服务四大创新中心,旨在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汇聚浙江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力量及校友企业资源,并与本地高校深化合作,探索“一流高校+地方高校”共建模式,研究院正努力推动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着力打造“AI+光学”领域的人才科创高地。
在核心研究方向,研究院已取得系列成果:XR眼镜软硬件系统应用研究方面,构建了“硬件—软件—智能”三层协同创新体系。研发的AI/AR眼镜定位为用户的“第一视角AI交互中枢”,融合先进AI技术与轻量化设计;与之深度协同的AR远程协作平台,可实现跨地域“所见即协作”的沉浸式远程指导;自主可控AI智能体则作为核心基座,具备多模态感知、知识库、意图解析与任务规划能力,为各场景提供底层智能驱动。
在智能图形图像技术及应用方面,成功研发了基于现代GPU架构的高真实感实时三维引擎。该引擎及工具链已深度适配国产CPU/GPU/OS,能在国产信创环境下实现亿级三角形、4K分辨率的实时渲染,为三维内容制作提供了安全可控的基础底座,目前已在国防、工业等多个国家级场景实现应用,有效支持了国产化替代进程。
在AR上肢康复机器人方面,通过构建多刚体动力学模型,优化了多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动态性能;利用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改进算法提升了控制精度;结合BiLSTM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智能轨迹自适应。该项目先后荣获2024年全球康复机器人创业大赛“最佳样机奖”及第七届XR产业“金V奖”,并于2025年获批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在2025年成功获批成为江西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面向未来,江西求是高等研究院表示将进一步聚焦“AI+光学”创新,持续深化在先进光学显示、光子芯片、智能图形图像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推进AI眼镜的产品迭代与场景拓展,并攻关智能光学感知器件及系统关键技术,以期引领江西省相关产业实现新发展。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