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让沉默者发声 让无名者被看见
来源: 大江新闻 | 日期: 2025年10月15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近期,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引发海内外观众广泛热议。剧中“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我会舍命保护东海小组的”等感人台词,成为台湾隐蔽战线工作者动人情感和崇高信仰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烟云,记住他们!
——编 者

跨越时空的荣耀勋章
□ 郑 立
9月30日是国家烈士纪念日,当日,讲述1950年在台牺牲的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英雄事迹的39集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在央视上线。电视剧的播出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它将庄重的纪念与大众文化记忆缝合,让英雄从历史档案里走进万千观众的视野,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回家”,是献给75年前英勇牺牲英雄们的荣耀勋章。
《沉默的荣耀》注重创新表达,重情怀、重格调、有温度,凸显主流价值,亮点十足,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一开播,就创下近期电视剧收视率新高。
亮点之一:以真为基,取材于真人真事。作为首部以真人真事演绎台湾隐蔽战线的主题谍战剧,定义了主题电视剧的新空间。
《沉默的荣耀》摒弃了谍战剧常见的“原型创作”模式,直接以真实姓名、真实事迹、真实地点直面历史“空白点”,这在影视史上还是首次尝试。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机密档案中的名字,如今通过荧屏进入公众视野。这种创作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观的重申:英雄不应无名,历史拒绝沉默。
与那些经过艺术虚化的谍战故事不同,该剧承担着还原历史真相的特殊使命,每一个情节都背负着对真实生命的重量感。该剧九成以上重要角色为真名真姓、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与以往的谍战剧比完全是颠覆性的安排,这决定了它的纪实属性、传记属性要高于戏剧属性,创建了新的艺术表达模式。
这样的创新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电视剧从2018年开始创作剧本,历经数年数十次修改,这种匠心创作背后体现的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创作团队通过实地探访、史料收集,挖掘的不仅是事件线索,更是那一代人的精神谱系——在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交汇处,他们为何做出了如此抉择?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看不见前路的黑暗中毅然前行?创作者拒绝将历史简化为刺激的情节佐料,而是保持对复杂性的尊重,对真实性的坚守,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推动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的有机统一,既体现作品的历史准确性,更意味着它成功触达了历史的情感内核。
亮点之二:以史为纲,注重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在宏大叙事中兼具史诗性品格。
该剧直面1950年前后国共双方的斗争,特别是在台湾隐蔽战线的激烈交锋,聚焦战斗在台湾的我党隐蔽战线英雄群体,深情讴歌吴石等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剧情以东海小组与中共台湾省工委两条线交错并行,重现《光明报》事件、台大事件等,展现了台湾地区的隐蔽战线斗争,同时巧妙穿插解放福州、美国和台湾地区关系、解放大西南、金门战役等历史史实,岛内岛外呼应,延展了历史的深度,注入史诗品格,生动印证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取得成功的历史逻辑,有助于引发观众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认同和情感认同。
剧中的主角包括东海小组三位主要成员:原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原国民党“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原国民党东南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科长聂曦上校,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主动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暗夜里逆行,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剧中层层递进呈现“吴石们”的抉择,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生动诠释。
亮点之三:以情为桥,关注细节的丰富,关注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的刻画,演绎出隐蔽战线工作者的情感、忠诚与信仰。
《沉默的荣耀》展现的隐蔽战线工作图景,颠覆了传统谍战剧的浪漫化想象。这里没有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只有一群在极端压力下依然坚持斗争的仁人志士。
剧中东海小组的精诚配合,传递绝密军事情报的过程,展现的是一种近乎日常的伟大——这种日常性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了其英雄色彩。真正的勇气不是在热血沸腾下的瞬间爆发,而是在漫长暗夜中的持续坚守。
《沉默的荣耀》注重挖掘英雄的“情”,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之光,以感情戏带动剧情张弛有度,成功塑造吴石与妻子、儿女间的亲情,朱枫对女儿的深情,聂曦与妻子间的爱情,革命者间的生死情,将亲情、爱情、战友情适度外溢,真情释放,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饱满度。
该剧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让我们看到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决绝选择才更加震撼人心。
亮点之四:以古为今,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以其表达的深度与高度,呈现出特殊的现实意义。
该剧播出后迅速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其影响超越剧本身,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它警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促使我们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这些英雄为之牺牲的愿景,至今仍在实现的进程中。
该剧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唤醒了观众对国家统一大业的关注与认同,实现了历史题材作品的当下性价值。它告诉我们,历史从未真正离开,它以各种方式参与着我们对现在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想象。祖国统一,人心所向;台湾必归,势不可挡。
选择在国家烈士纪念日播出,《沉默的荣耀》参与了国家记忆的构建工程。烈士纪念日当日的纪念仪式与大众文化产品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立体的纪念体系:前者庄重肃穆,确立历史地位;后者生动亲切,促进情感认同,这种双重加持扩大了历史记忆的传播范围与影响。
电视剧作为一种入户、入私人空间的艺术形式,能够将国家叙事、主流价值转化为家庭对话与个体空间记忆,引发观众对公共历史与未来走向的思考,这也是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带给我们的惊喜。
作为一部承载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意义的作品,它提示我们:文化产品不仅仅是娱乐消费品,更可以成为历史教育特别是国家安全教育的载体、集体记忆的媒介和精神价值的传递者。通过真实人物的故事,该剧完成了对一段历史的全景式呈现,让沉默者发声,让无名者被看见,实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不仅是观众,更应该成为记忆的传承者,肩负起将英雄精神继续传递下去的责任——这正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历史之问最好的回答。
看《沉默的荣耀》,被弹幕和跟帖催泪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自9月30日开播,成为2025年CCTV8收视率最快破3剧集。中国视听大数据连续10天收视排名第一;酷云连续13天电视收视率排名第一,黄金时段全部频道收视率排名第一;欢网全部频道剧集直播收视率排名第一;爱奇艺总榜热搜榜排名第一;猫眼电视剧热度排名第一。
“这是一部不一样的谍战剧。撰写剧本的是历史,惨烈悲壮的结局早已剧透。它没有普通谍战剧设置得无比精巧、环环相扣、天衣无缝的情报传递,没有大团圆的胜利。然而,‘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却让电视机前的我们集体破防。”在弹幕上、在评论区,观众抒发着自己的感动和崇敬。
吴石将军接到命令,即将前往台湾,好友赶来劝他留在福州迎接解放。但是,将军已然下定决心:“我已经决定了,人生无怨无悔的事不多。”“若一去不回?”友人问,“便一去不回。”将军答……弹幕上,满屏的泪水,“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不断弹出,仿佛为将军壮行。困难重重的东海小组接到上级指令,陈宝仓将军加入。雨夜,在挚友的家门外,吴石说出了接头暗号“同在异乡为异客”,门终于打开,陈宝仓应“相逢倾盖便相交”。弹幕上,网友们为一对挚友冰释前嫌重新握手而欣喜:“白色恐怖下的革命友谊弥足珍贵。”“志同道合从来不是巧合,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信仰和忠诚。”周至柔告诉吴石,谷正文的判决下来了,为了庆祝这暂时的胜利,吴石邀请朱枫、聂曦到家里吃饭。席间,夫妻俩唱起了《望春风》,网友们被这温情的画面感动:“他们应该长长久久地享受这岁月静好……”
笔者想说,这届观众太懂欣赏,太会表达,也太能催泪。

《沉默的荣耀》剧照
网友“鄔展弘”留言 :“历史书太薄,装不下他们的伟大,我们随手一翻,就是他们的一生;历史书又太厚,我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叫英雄。”
网友“无眠”说: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个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在这个为纪念20世纪50年代牺牲于台湾隐蔽战线工作者而建的广场上,立着他们的雕像,刻着他们的名字: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荧屏,看见了他们的故事,感受到什么叫“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声?河山即名!”
网友“毕竟我辣么帅”留言:那些无名英雄终于被看见了,他们的故事通过这部剧被更多人知道,这才是最好的致敬。
是的,这才是最好的致敬。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