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文港镇中心小学燕裕玲身兼教师与“妈妈”二职数十载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9月11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文/图 周泽涵 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如果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永远都是你们的老师。”南昌进贤县文港镇中心小学副校长燕裕玲站在讲台上,语气温和却坚定。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是她站在讲台上的第28年,也是她成为孩子们口中“燕妈妈”的第10年。日前,记者走近这名拥有“双重身份”的教师,倾听她的故事。
◎“家长们对我很好,都很信任我、支持我”
从学子到人师的转变
9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文港镇中心小学。在学校大门处可以看到,门头是由孩子亲手书写的书法作品制作而成。穿过一条绿荫小路,记者在教室里见到了燕裕玲。
1977年,燕裕玲生于南昌市进贤县。中师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在文港镇中心小学担任语文教师。“从小就很崇拜老师,我读的也是定向师范。所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毕业后我就回到家乡任教,这样也方便照顾父母。”她说。
回顾多年的乡村教学生涯,燕裕玲坦言自己“挺幸运”:“家长们对我很好,学校以及各部门都很信任我、支持我。”她提到,每当提出开展课外活动、关心留守儿童的倡议,总能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而她,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馈了这份信任。
燕裕玲认为,这些年她最大的收获,是激发和唤醒了孩子的正知正见。除了课本知识,她尤其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
◎“谢谢老师小时候的关照”
“周末课堂”暖童心 “燕妈妈”为孩子撑起爱的天空
2015年,燕裕玲加入文港镇志愿者协会,负责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在走访过程中,她看到单亲孩子、孤儿眼中的孤独与无助。她决定发挥教师专长,尽力帮助这些孩子。
2020年,她在当地妇联的支持下开设“周末课堂”,每周六上午无偿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并坚持每周讲授一节国学经典课。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燕妈妈”。
当得到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后,她将这笔钱用于留守儿童的“营养早餐”项目,为他们准备筒子骨水饺、肉饼汤、包子等,还请来音体美特长老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周末课堂”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
令燕裕玲印象深刻的一名学生叫小吴(化名)。“他刚转学来我们学校的第一天,就全身发抖,脸色蜡黄。我们都很担心,是不是身体不舒服。”燕裕玲回忆初见小吴时,他正读五年级,是个很瘦的男孩。
“后来医院检查显示身体并无大碍,我们就建议孩子先在家休养。”燕裕玲说。小吴的爷爷一直希望孩子能继续上学,她便前往家中家访。当她看到小吴正在家中认真看书时,心想:“他是块读书的料。”
于是,她邀请小吴来“周末课堂”。一次体育课上,她发现小吴跑步时并没有出现发抖的情况。连续观察两周后,她对小吴说:“你回来上课吧,你是个健康的孩子,别担心,正常来学校。”
当时小吴考试只能考三十多分,燕裕玲就利用课间和“周末课堂”的时间为他补课。令人欣慰的是,小吴的成绩从三十多分进步到全班第一名。他爷爷告诉燕老师:“在您的鼓励下,孩子学习特别卖力,自己会主动买习题来做,常常做到晚上11点,不弄懂题目不睡觉。”
后来,小吴随父亲去外地读初中。今年8月,小吴的父亲给燕裕玲发来好消息——小吴中考考取了一所不错的高中。“谢谢老师小时候的关照”,微信里的这句话让燕裕玲无比欣慰。向记者讲述时,她的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
◎“能陪伴孩子们度过愉快的童年,我就心安了”
一名“爱心妈妈”教师的坚守与希望
“能陪伴孩子们度过愉快的童年,我就心安了。我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燕裕玲说,“我做的事情很平凡、很普通。我会告诉他们:‘以后上学遇到困难,或者经费不够,请告诉我,我会尽力为你们申请助学金。’”
此外,她曾为两名孩子申请到三万余元的大学经费,并多次为中小学生申请免除学费。
平衡教师与“爱心妈妈”的双重身份,是否曾遇到困难?“我从未觉得困难。我的孩子小时候经常跟我一起来“周末课堂’,丈夫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她说道。当丈夫听说一名七岁的学生每天要去河边提水、小手起泡,立即汇款让她帮学生家打一口压水井。
对于即将步入教师行业的年轻人,燕裕玲说:“首先要有教育激情,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教。有了这份激情,才会用心教育每一个孩子,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她希望孩子们风雨无阻、学业有成,自己也必将继续耕耘、不断完善。


值班编辑:周泽涵
值班审核:金路遥
值班编委:郭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