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感知鄱阳湖“脉搏”————省委党校2025年第1期省直单位处级干部进修班赴鄱阳湖开展“水文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现场教学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9月10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9月9日,秋意初显,鄱阳湖畔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习者。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省委党校2025年第1期省直单位处级干部进修班的48名学员及带队老师,走进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开展了一场以“水文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现场教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技术观摩与专家讲解,增强学员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认识,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能力。

走进监测一线,感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学员们首先来到鄱阳湖水文生态综合信息展示平台。这里是鄱阳湖水生态保护的“前沿哨所”,实时传输着各监测站点水位、警戒水位、流量、PH值、溶解氧、总磷、总氮等关键指标数据。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高频次、多参数、无人化监测,为防汛抗旱、污染预警和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特别是通过与鄱阳湖流域2020年超历史大洪水和2022年特大干旱时期的水文生态数据对比,学员们对今年以来的鄱阳湖流域水情有了生动的理解和把握。“这不仅是一个监测工具,更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一位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学员表示,“它让我们意识到,生态治理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和系统思维之上。”

探秘生物宝库,理解生态平衡价值

在鄱阳湖水文生态展示厅,学员们被丰富的标本陈列与交互式展陈深深吸引。从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到鄱阳湖特有的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群落,展示厅全景式呈现了湖泊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与水文环境的依存关系。讲解员特别提到,近年来通过增殖放流、栖息地修复等措施,部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略有回升,但整体生物多样性仍面临威胁。“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可能引发生态链的断裂,”一位学员反思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基础。”

水文水生态实验室则展现了科研人员如何通过实验分析研究鄱阳湖水生动植物种群情况。学员们观摩了水体样本DNA测序分析演示。实验室负责人强调:“鄱阳湖的问题复杂而敏感,必须通过严谨的实验和详实的数据来验证治理策略的可行性。”

直面枯水危机,强化生态保护紧迫感

活动的高潮是近距离考察鄱阳湖江豚保护区。学员们通过肉眼观察到了数十头江豚在浅水区嬉戏活动的身影,但同时也注意到湖滩大面积裸露、航道缩窄的严峻现实。工作人员介绍:“当鄱阳湖水位降至极枯水位时,江豚栖息空间被严重压缩,捕食和繁殖受到极大影响。今年鄱阳湖星子站在8月初就跌破12米枯水线,较历史平均提前了87天,甚至比2022年极端干旱年还早两天。”

水文监测数据引发了学员们的深刻讨论。在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学员分析讨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流域降水格局的改变:持续高温少雨导致五河来水锐减,叠加蒸发加剧,加上长江干流水位偏低,鄱阳湖就像一个快速漏水的浴缸,湖底的莎草、芦苇等植物趁机疯狂生长,导致湖泊旱化趋势显著,最终形成这片占地超万亩的“江南第一大草原”。一位学员则从水资源管理角度提出:“必须从流域统筹的高度,优化水利工程调度,保障生态基流,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农业和工业负荷。”

总结与展望:将生态理念融入治理实践

现场教学结束后,进修班带队老师总结道:"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技术观摩,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思想实践课。鄱阳湖的生态危机警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走向和谐共生。作为领导干部,既要掌握现代科技手段,更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系统观念,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政策制定、项目审批和日常监管的全过程中。”

学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结合本部门职责,围绕鄱阳湖保护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守护好鄱阳湖,不仅是江西的责任,更是关乎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大局,”一位学员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共识,“我们必须行动得更快、更坚决。”

此次现场教学是省委党校创新干部培养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通过沉浸式、问题导向的学习,让干部学员在一线感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现状,在交流中碰撞治理思路,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注入新的动力与智慧。

(文/毛骏 邓武群)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郭宁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