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网暴、闭店:一场续面纠纷如何演变为全民“道德审判”?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8月21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邹佳贝
郑州一家饸饹面馆的续面纠纷,在短短数日内演变成全民围观的舆论风暴。从顾客差评到商家曝光监控,从网络骂战到店铺闭店,这场由一碗面引发的风波,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流量时代公众情绪的易燃性、网络暴力的破坏性,以及社会治理面对新型纠纷时的诸多困境。
事件的起点本是一场普通的消费分歧:三名女子带四个孩子就餐,按“免费续面”规则续面两次后遭拒。然而,当商家以“7人只点一碗面”为标题发布监控视频,顾客以“消费140元遭污蔑”反击时,这场纠纷已被注入流量密码。商家精准构建 “薅羊毛vs反薅” 的对立叙事,用夸张表述点燃公众对“贪小便宜”的道德义愤,其争议视频24小时内播放量超500万,评论区充斥对顾客的辱骂,甚至有网友将孩子照片做成“乞讨表情包”传播。
这场闹剧的本质,是商家将私人纠纷公共化、娱乐化,试图通过舆论施压转移经营压力。顾客与商家在差评平台、短视频账号、直播间的多轮交锋中,商家用 “七匹狼” 等侮辱性词汇攻击对方,最终导致顾客因网暴住院、面馆闭店,没有赢家的结局。该事件中,法律事实与舆论认知存在明显割裂:从规则看,“免费续面” 未明确儿童是否算“一人”、是否限次,且顾客实际消费140元(含羊排、羊肉串等),远超“薅羊毛”范畴;从法律讲,商家公开未打码视频涉嫌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片面陈述构成虚假陈述;从伦理而言,网民将孩子哭声做成鬼畜视频、给顾客P遗照,已突破道德底线。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街道办、派出所曾两次调解,双方达成 “商家删视频、顾客撤差评” 的协议,却因商家次日在直播间“内涵”顾客而失效。这种“和解—反悔—再战”的循环,让调解协议成“废纸”。这也暴露出基层治理的三大短板:调解协议缺乏强制力,仅靠道德约束难以执行;短视频平台未及时下架涉未成年人视频,反而将争议内容推上热搜,助推流量变现;网络暴力维权仍存在立案难、取证难、赔偿低等问题,如商家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赔偿仅1000-5000元,远低于其直播流量收益。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负责。面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和冷静,不盲目跟风,不轻易发表攻击性言论,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及时制止和处理网络暴力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商家在经营过程中,应注重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以诚信为本,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也应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进行,避免滥用权利。而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内容管理,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此外,社会治理部门要不断完善治理机制,提高应对新型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