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泡面之争”争出了什么味?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8月18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明华

  

  5月,大学生高铁上吃泡面,遭邻座大姐狂骂20分钟;7月,12306回应高铁不要食用泡面的提醒冲上热搜榜首;近日,广州东站商店停售泡面的消息,再次点燃“高铁该不该吃泡面”的争议……今年,高铁上的泡面,比冲泡的开水还热腾。

  火车上泡面的气味,与“花生瓜子矿泉水,啤酒饮料八宝粥,把腿收一下”的叫卖声一样,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据国家铁路局数据,2024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超43亿人次,随着旅客量的增长及时代发展,高铁上这一桶普通的泡面,已成为检验公共服务质量的“试纸”。

  “高铁泡面”之所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其一是经济公平性失衡。高铁餐车盒饭动辄40元左右与泡面5元的价差,形成了鲜明的消费分层。其实,选择购买高铁餐食的乘客远没有自备泡面者多,铁路部门“建议不食用”的引导,被舆论质疑为“借机维护餐饮利润”。其二是空间权力边界模糊。现代高铁车厢的密闭性使气味问题被放大。法律学者指出,《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未明确禁止泡面,但民法典第八条“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的原则又为冲突留下解释空间。这种立法空白导致乘务员在处理冲突时往往陷入“和稀泥”的困境。其三是文明标准代际冲突。60后乘客普遍认为“吃泡面天经地义”;90后、00后更倾向“气味侵扰可投诉”。这种观念断层反映了传统集体主义与现代个体权利意识的碰撞。

  剖析“泡面之争”,我们还看到几个深层问题亟须解决:其一,服务改革迫在眉睫。广西试点的高铁外卖接入服务,广受乘客好评,可见平价替代方案能有效减少泡面使用。这告诉我们,服务精细化是解决之道,“泡面之争”正是倒逼服务升级的契机。其二,技术治理亟须跟上。列车应升级硬件,比如采用离子空气净化系统,缩短气味残留时间,而不是仅靠增加保洁频次应对,更不是简单地用一种权利抑制另一种权利,即用乘客享受舒适乘车环境的权利来抑制自主选择食物的基本权利,否则这种权利冲突在密闭的高铁空间内必然被无限放大。其三,文明公约需要共建。有调查显示,约八成乘客支持“长途用餐尽量选气味小食品,短途乘客适度包容”,这种共识的形成需要铁路部门搭建对话平台,而非简单粗暴地“禁”或“放”。

  “泡面之争”的本质,是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在公共服务、法律完善、文明演进等方面的阶段性投射,反映出的是时代转型期的焦灼与期待,更是社会文明进阶的精微缩影。这桶面吃与不吃的问题,我们期待中国高铁最终能拿出最优解法。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傅爱华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