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翼——南昌航空大学学子以无人机为红土地注入新动能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8月12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盛夏的弋阳,蒸腾的热浪中,叠山书院的飞檐翘角依然透着厚重的历史沧桑。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一学生王昱博操控着无人机缓缓升空,机身上的高清镜头如同精密的“数字档案员”,将故居墙体标语的笔画裂痕、砖石纹理悉数收录。青砖缝隙间的岁月痕迹在航拍影像里立体呈现,那些曾停留在历史课本中的红色地标,此刻变得可触可感。“三天时间,我们为两处历史建筑建立起包含500余张高清影像和3D数据的‘空中档案’。”王昱博指着平板电脑上的三维模型,向围观村民细细解说。

从红色地标到田间地头,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子的实践足迹深深扎进赣鄱沃土。在漆工镇居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队员们跟着农户蹲在湿润的田垄间,指尖轻触带着绒毛的瓜叶,鼻尖萦绕着蜜瓜的清甜。亲手参与“一颗瓜从育苗到挂果”的全周期劳作,当汗水滴入泥土,他们读懂了农民老茧里的坚韧;听合作社负责人讲述如何将“小蜜瓜”培育成亩产超万元的“致富果”,队员们手中的笔不停记录,把这“土疙瘩里刨出金疙瘩”的实践刻进心里。

科技的“银翼”掠过田埂时,泥土与创新碰撞出动人火花。响应“科技助农”的号召,队员们联合校友企业带来的无人机农药喷洒演示,让湖塘村的稻田边热闹非凡。信息工程学院校友操控的农业无人机“长空一号”发出“嗡嗡”响声,银灰色的机身在田垄上空灵活穿梭,细密的雾状药剂如同甘霖般均匀覆盖每一株禾苗。“这台无人机每小时能作业90亩,效率是人工的10倍。”校友手持遥控器,向围在田埂边的师生展示着科技的力量。在AI算法的精准加持下,无人机还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喷洒量,实现智能化作业。目睹全过程的实践队员孟思琪难掩兴奋:“这让我对‘航空报国’有了新的理解——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志向,也要有俯下身子的担当。”

从红色地标的数字化留存,到农耕技艺的沉浸式学习,再到科技助农的现场实践,南昌航空大学学子用行动生动诠释:科技从不是实验室里的抽象概念,而是能触摸历史温度的“数字画笔”,是能扎根泥土的“智慧工具”。目前团队已经完成3处红色地标的数字化建档,下一步将借用无人机与AI算法技术助力当地农业,让科技的力量更广泛惠及乡村。
行走在广袤的赣鄱大地,“长空一号”的银翼掠过稻田,搅起阵阵稻香。这些穿梭在红土地上的无人机,不仅是科技助农的“空中能手”,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当青年学子的指尖在操控器上灵活跳动,当红色地标的数字影像在屏幕上清晰流转,他们正以青春之名,在方志敏同志描绘的“可爱的中国”画卷上,续写着科技赋能、振兴乡村的崭新篇章,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沃土中奔涌向前。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