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大街也要考试?别让笔试筛掉最需要工作的人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7月30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何怡娟
“扫大街也要考试?”近日,上海市金泽镇一则环卫保洁人员招聘公告引发关注:44个劳务派遣制环卫岗位,吸引198人报名,竞争比例接近1∶5。招聘流程更是设置了笔试(占40%)和面试(占60%),考题包括垃圾分类常识、道路清扫标准等基础知识。
这一安排让不少网友直呼“离谱”,说“以后大街都没有扫了”。招聘方解释,此举是为了选拔流程公平公正,并强调考题难度适中,不会涉及复杂计算或背诵。
笔试能否真正筛选出合格的环卫工?支持者认为,随着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升,新时代环卫工人需要掌握新技术,笔试能确保招聘透明,避免“人情招聘”。反对者指出,环卫工作的核心是体力、耐力和责任心,而非笔试能力。能扫好街道的熟练工可能因为笔试被淘汰,而擅长应试的人未必能胜任高强度体力劳动。
当体力劳动要与考分挂钩,当环卫工招聘都开始设置笔试门槛时,这让人不禁想问:我们是不是把筛子织得太密,反而漏掉了最该被接住的人?
长久以来,环卫岗位就像城市里的一张安全网,为低学历、大龄等就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计。他们可能是年过半百的下岗工人,是只有小学文化的进城务工者,或是其他在学历竞赛中掉队的人。若招聘标准持续拔高,那些真正依赖这份工作养家糊口的他们,可能因“不会考试”而失去机会。
如今这道笔试门槛,看似是为了提升队伍素质,实则可能在不经意间抽走了这张安全网的承重绳。当连扫大街都需要通过文化测试时,那些被时代列车甩下的人,还能在哪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不仅是某个招聘方式的争议,更关乎一个城市该为最普通的劳动者保留怎样的就业、生存空间。
社会的精细化治理固然需要提升环卫标准,但真正的进步不妨“专岗专聘”——对于确实涉及特殊技能运用和知识素养的岗位,提高要求,待遇也相应提升,吸引真正适合的人去竞争;而对于重简单实操的岗位,与其招聘前就关卡重重,不如通过定期组织培训、设置个性化考核任务和激励措施来提升环卫工人队伍素养。用“一刀切”的方式淘汰弱势群体,只会让底层劳动者陷入更艰难的处境。毕竟,城市发展不应只有冷冰冰的竞争,更需保留对普通人的温情。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朱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