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捏乐”要“捏”得解压,更要“捏”得放心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7月17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本报全媒体评论员 兰春

  “捏捏乐”是一种可揉捏、挤压、慢回弹的解压玩具,目前在年轻人群体中较为流行。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部分店铺“捏捏乐”月销量数千甚至上万。近日,央视新闻报道,部分“捏捏乐”会散发出刺鼻气味,记者将随机购买的11款样品送至实验室分析,全部检出一定浓度总挥发性有机物,再次将“捏捏乐”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网友议论纷纷——“被‘捏捏乐’可爱的造型吸引,便购买了几款尝试,刚打开包装就有股刺鼻气味。”“一捏‘捏捏乐’眼睛就会很疼,还流眼泪,身上也长了一些小红点。”“‘捏捏乐’何时能让人‘捏’得放心?”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年轻人通过挤压、揉捏玩具释放压力本无可厚非。但当解压需求遭遇资本逐利,部分商家将产品安全底线置于商业利益之后,就该引起警惕。报道中,样品检出的总挥发性有机物正是家装污染中常见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引发头痛、过敏甚至器官损伤。此前,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曾对市面上最畅销的3类解压玩具进行检测,发现部分样品存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量超标风险,部分产品还存在标识信息缺失等问题。

  深入剖析,《玩具安全 第1部分:基本规范(GB 6675.1-2014)》明确要求,玩具产品在正常使用及滥用试验后暴露的化学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捏捏乐”既然归类于玩具品类,自然也该严格遵守这些标准。部分解压玩具虽标注TPR材质(热塑性橡胶),但该材料需添加增塑剂,若使用劣质原料或生产过程控制不严,极易导致邻苯二甲酸酯超标,或因着色剂引入其他违禁物质。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陷入“颜值至上”的误区。某电商平台商家坦言:“这类产品更新迭代快,消费者很少较真检测报告。”这种侥幸心理导致安全隐患持续累积,最终形成商家与消费者共同忽视的风险闭环。

  要想避免“捏捏乐”威胁健康,必须构建全链条防护网。监管部门应在生产端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将高危玩具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名录;要求电商平台实施“一店一检”制度,对高风险品类强制提供质检报告;设立“儿童玩具安全举报平台”,对查实线索给予奖励;推动建立行业协会自律公约,建立优质企业白名单制度。

  当然,喜欢购买“捏捏乐”的消费者自身也须提升安全意识,切莫被“解压”概念盲目吸引。市场上缓解压力的途径多样,从户外运动到艺术疗愈皆可尝试,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安全性都应作为首要考量标准。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朱晓晖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