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寻良策 交流中共奋进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7月14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聚焦“优环境、促民企” 思想碰撞迸发智慧火花

  与会专家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在7月12日举行的“以营商环境之‘优’促民营经济之‘进’创新交流会”主题沙龙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一是“如何平衡监管与服务”,二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内涵”,三是“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路径”。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多位代表通过理论阐释与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在互动问答中精准把脉发展难题。现场思想交锋不断,提出的建议既具前瞻视野又注重实践操作性,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供了多元解决方案。

  文/邹佳贝 本报全媒体记者兰春 实习生史贞良

  图/本报全媒体记者许南平

  如何平衡监管和为企服务?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副院长

  张翔宇:平衡法律刚性与治理柔性

  “破解基层过罚不当,本质上是平衡法律刚性与治理柔性的过程。”张翔宇认为,法律规定的罚款下限往往较高,可处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指导企业合规,政府更多的是为企业服务。

  张翔宇称,法律层面上,针对法律条文模糊、处罚幅度宽泛的领域,应当结合违法行为的情节、后果、主体等,将法定处罚区间细化为具体档次,明确每一档对应的适用条件。对符合免罚清单的行为,以责令改正、警示告诫替代处罚;对情节较轻的首次违法,限期改正后不予处罚。

  对可能涉及违法的行为,提前通过政策宣讲、风险提示、合规建议等方式引导当事人主动纠正,将执法重心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预防”,减少不必要的强制执法。

  在优化执法检查方面,建议引导行业主管部门依据企业规模、行业特征等维度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即“一业一评”),并制定实施细则。

  “优化营商环境”是否有新的

  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

  南昌师范学院营商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章敏:将营商环境制度创新嵌入产业

  章敏表示,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微观上,即“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从微观群众个体的角度。“我们经常说‘人文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最持久、最基础、最深层的环境,比如一个人好不好、一个地方的人好不好客、一个地方诚信如何等,都是会折射到我们的产业发展中。”章敏介绍道。

  另一个方面是宏观上,从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延展是在产业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已上升为地方治理的战略重点。多地将“营商”与“产业”关联,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对产业营商环境进行高站位部署和推动,将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深度嵌入产业的治理思路,正在重塑地方政府的营商环境创新逻辑。章敏坦言:“我也相信,未来我省在产业营商环境方面会有更多的好做法、好举措,助力地方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有何看法和建议?

  省优化营商环境咨询专家、江西师范大学赣江绿色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李世财:以制度创新来实现县域经济发展

  营商环境优化在全国范围持续推进,李世财坦言,应该思考政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需要关注的第一个是我们政府当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比如精准出台扶持政策,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构建支持民营企业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包括良好的政务服务氛围、广泛有效的社会监督参与与强有力的财政保障;第二个是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如何合理布局,以环境‘沃土’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反向赋能营商环境优化的长效机制,实现全要素‘强保障’、全流程‘优服务’、全市场‘深融合’、全链条‘大招商’。”

  以制度创新来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我省持续优化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将“指标”真正贴近企业,“原来我们营商环境做的是市场化、法治化、合规化,可以增加‘科学化’,依据不同企业类型、发展阶段科学施策,我们的工作既要保证宏观上的推动,同时也要确保微观上的符合企业发展和地方特色产业。”

  怎样打造契合市场的高质量营商环境?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营商环境促进标准化试点”评审专家

  王正浩:‌打造特色产业创新生态

  ‌推动数字化赋能治理升级

  改革进入“深水区”,特别是一些区县受制于事权配置和资源约束。“我们在做其他调研的时候普遍暴露出来一个问题,80%以上的创新举措需要与省级以上政策保持协同。”王正浩说。

  为此,王正浩建议,第一个方面是‌构建集成服务体系。深化政务服务中心功能整合,推动市监、税务、人社等部门实质协同,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实现企业开办、社保登记等高频事项“一窗通办”;推进基础性改革:对食品经营等高频许可探索“承诺即发证”;建立“双随机+信用分级”联合检查机制,减少多头扰企;开发“惠企政策计算器”,实现政策与企业精准匹配、主动推送。

  第二个方面是‌打造特色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县域产业创新综合体: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实验室,提供检测认证、工业设计、技术咨询等一站式专业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推行“链长+校长”合作模式,推动本地职业院校与链主企业共建“订单班”,定向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创新要素保障,设立技术改造专项基金,对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精准补贴。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朱晓晖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