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3C”充电宝处置“一刀切”切不出安全底线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7月09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周泽涵

  近期,充电宝安全成了舆论关注热点:罗马仕、安克等充电宝品牌相继召回多款产品;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无“3C”认证标识以及被召回型号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许多用户不禁担忧地翻看起手边那些尚未带有“3C”标识的“老伙伴”——这些在新规实施前购置的充电宝,是否一夜之间就化身为安全隐忧?又该如何妥善处置?

  充电宝虽小,其质量却关乎生命安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网售充电宝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19.8%、25.0%、35.4%、44.4%。2024年初抽查的88批次移动电源中,过充电保护等安全项目不合格率亦为37.5%。

  安全警钟早已频频敲响。2024年,四川航空一航班起飞后旅客充电宝冒烟;同年4月,江苏无锡一高校宿舍因充电宝自燃烧毁床铺;5月,北京一出租屋因充电宝电池故障引发火灾……这些发生在高空、高校、社区等不同场景的事故,无不警示着充电宝安全隐患的普遍性和破坏力。

  2023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将移动电源(含充电宝等)纳入“3C”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范围: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认证并标注标识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使用。

  这意味着,2024年8月前购买的充电宝很可能没有“3C”标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在于,这些存量产品能否继续安全使用?如不能,如何妥善处置?答案关乎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

  “一刀切”处置并非良策。在新规生效前购买的合格产品,即使缺乏“3C”标识,未必等同于“定时炸弹”。消费者当前的困惑核心在于“如何辨别”安全与否和“如何处置”才最妥当。若简单宣称“无‘3C’即危险”,易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与公众恐慌;若对风险轻描淡写,劝人“安心使用”,又可能麻痹对真正劣质产品的警惕,无形中埋下事故隐患。

  从“心头好”到“烫手山芋”,无“3C”标识充电宝的处置困局如何破解?首先,绝非“一收了之”,需多方协同发力。厂家要担起主体责任,并尽快安全召回问题产品,可以与物流企业协商建立邮寄通道,或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置换、回收及无害化处理;有关部门应构建回收网络,明确处置路径,可鼓励并组织电商平台、品牌厂商、商超及社区网点设立公益回收点,为旧充电宝提供安全环保的归宿,避免二次污染。

  同时,监管部门则需完善充电宝行业标准与监管规则,普及充电宝安全使用常识(如避免过充过放、注意散热、远离易燃物)及识别产品劣质迹象的方法,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唯有提升全民安全素养,方能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面对新规前的存量产品,我们既不可恐慌“一刀切”,也不能轻视风险。唯有在安全升级的路径中,注入更多理解与智慧,电子类产品才能既安全又便捷地服务于大众生活。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游静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