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悲情人生,根植于江西忠义文化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7月03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他是大明第一才子,自幼被誉为神童,却历经曲折与悲情的人生,其故事甚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在南昌市图书馆豫章讲坛上,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黄志繁教授,从人生与时代的视角解读江西历史名人解缙。黄志繁表示,许多人认为解缙的人生悲剧源于其性格,实则是因为他骨子里铭刻着庐陵文化的忠义节气。“这是江西文化中最值得肯定的品质,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解缙的生平充满曲折与悲情。黄志繁教授认为,“正是他的才华横溢与悲壮人生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其才子形象深入人心”。他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当时有11095册,是一部旷世宝典,内容超越前代所有类书,但如今仅存400册。主持修纂《四库全书》的纪晓岚评价解缙“才气放逸,下笔不能自休,当时有才子之目”。

  吉安自古人杰地灵,文化昌盛,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金庐陵”著称于世。其中亦有解缙的功劳。1400年(明惠宗建文二年)科举,一至三名均来自吉安,解缙参与了阅卷。1404年(永乐二年)科举,解缙任主考官,一至七名皆为吉安人,而读卷的内阁学士中有五人是江西人,其中三人来自吉安。黄志繁指出,更让解缙惹来质疑并被告御状的是永乐四年科举。“录取进士219人,吉水县有7人中进士,其中还有解缙的亲戚。”皇帝亲自调阅三甲考卷,“结果发现没有问题,文章都写得很好”。

  黄志繁表示,解缙悲剧人生的根源在于明初严苛的政治环境容不下他直谏敢言的性格,致使他遭遇几起几落的人生曲折,最终被埋在大雪中活活冻死,“他的性格正是代代相传的庐陵文化所塑造”。明代才子众多,广为人知的两位是解缙和唐伯虎。黄志繁认为,两人相比,“唐伯虎略逊一筹。”因为解缙留下了《永乐大典》这样的文化典籍,“他在当代的价值在于忧国忧民、敢于直言、善于钻研”。

  2014年,解缙故事作为民间文学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志繁提到,有文献显示,解缙的故事在清朝京城流传甚广,晚清民国时期甚至有单口相声《解学士》。

  在历史长河中,江西涌现出无数文人志士,如何让他们的故事在当代更广为人知?为此次活动担任主持人的江西籍文化学者、南京传媒学院图书馆馆长毛静表示,江西可学习江苏经验,出版地域读本。“江苏出版了小学版和初中版读本,将当地的人文、地理、历史、人物、风土人情编撰成书,费用由地方财政投入,帮助孩子了解江苏、热爱江苏。当他们长大后外出求学、工作,便成为家乡的义务宣传员。”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游静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