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健康的社会 应该容得下288分的坦然 也要尊重669分的拼搏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7月03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何怡娟
近日,一则“河南女生高考288分全家欢呼”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视频中,面对远低于本科录取线的分数,全家人没有责怪女考生,而是欣喜溢于言表,并在视频中写道“在父母眼里已经很棒了”。有网友盛赞其家长“乐观教育观”,也有网友质疑,数学22分、英语30分的成绩,真的值得这样宣传吗?
固然,我们不鼓吹“唯分数”论,人生也不止一场考试,无论考分高低,孩子努力了就好。但当这类事件被视作“反内卷”的典范并大肆宣扬,这种过度解读不仅模糊了教育评价的边界,更可能传递出“努力无用”的错误信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芳指出:“教育的包容性在于接纳不同天赋的孩子,但绝不是对不努力的纵容。”若“低分——争议——流量——变现”形成了一种可复制的起号模式,并大肆宣扬,这不仅扭曲了教育价值观,更可能误导青少年群体。当分数成为流量的玩物,部分学生开始认为“读书不如当网红”,甚至发出“今年她考288,明年我考188”的言论时,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育观念之争,而是关乎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议题。
我们在破除“唯分数”论的同时,要避免滑向另一个极端。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分数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等多元路径同样值得尊重和鼓励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定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更不能将“低分”美化为“觉醒”。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容得下288分的坦然,也要尊重669分的拼搏。
这场由288分引发的讨论终将淡出公众视野,但它留下的思考却值得长久回味。在教育这条漫漫长路上,我们既要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也要守住“幸福还是奋斗出来的”的信念。接纳平凡,不意味着放弃对努力的要求;鼓励多元,也不意味着用流量代替脚踏实地。唯有在包容与进取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理念,真正让教育成就人的全面发展。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