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为1700余人捐助34万余元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7月01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美籍华人刘德馨母女身处异国他乡 却心系家乡高安学子持续资助25载
江南都市报讯 周泽涵、全媒体记者段萍报道:500元、1000元、2000元……一张张泛黄的纸上,记录着一位美籍华人25年来的爱心资助。每年9月开学季,身处异国他乡的刘德馨都会与家乡江西高安的侄子武廓联系,托他为家乡困难学子送上新学期的奖(助)学金。

▲ 资助登记表。(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 爱心助学金发放仪式。(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1922年,刘德馨出生在高安市筠阳街道茜头村,从小跟随父母离开了家乡,去往距离江西1000余公里外的重庆市万州区。年轻时学习优异,就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认识其丈夫李忭荪,退休后随丈夫前往美国定居。
1983年,61岁的刘德馨与丈夫回到阔别34年的家乡。她辗转找到亲侄子武廓,两人相见既惊且喜。“在我印象中,姑姑是一名非常热心、富有爱心,且很勤奋的人。”今年已经79岁的武廓回忆道,姑姑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当刘德馨回到家乡后,看到一些学校教学楼陈旧不堪,教学设施极其简陋,学生学习的条件异常艰苦,尤其是看到有一些农村家庭无力承担孩子上学费用,她心情十分沉重,感触良多,便想为家乡做点公益。
2000年,78岁的刘德馨时隔17年再次回到家乡。“姑姑资助的钱,都是用平常生活费省出来的,她很节约。”武廓说,他和姑姑商量决定在当地学校设立两个基金会,分别设立在高安市筠阳街办山背村茜头小学和在瑞州街办南浦小学。
刘德馨与武廓商定,从当年9月开始,她每年出资1万元人民币,分别给予娘家所在的茜头小学和外婆家所在的南浦小学各5000元,用于奖励学业优秀学生、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对于考取大学的学生,会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一次性给予1000元或2000元的补助。
这一诺言,燃起了持续25年的灯火,照亮了1700余名学子的求学路。
2018年,97岁的刘德馨弥留之际指定其女儿李清瑗接棒资助,由武廓继续协助。如今李清瑗年近六旬,仍在延续母亲遗愿。
25载的涓涓细流汇成海洋。从2000年至今,刘德馨一家的善举坚持了25年,一次次温暖着家乡学子的心。据统计,受资助的学生有1724人,资助金额34.59万元。
高安市第十一小学学生罗同学,因家庭变故,只能跟着奶奶生活。学校得知情况后,将他的情况上报并列为基金会的扶助对象,每个学期罗同学都能收到500元的生活补助。
受助学生中,有人已成才走上社会,但武廓不会联系对方:“姑姑不想太张扬,我们也不会去询问被资助的孩子发展情况,同时也会遵照姑姑的遗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资助下去。”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