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工作22岁退休”养老金岂能成“唐僧肉”?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7月01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漫画/林智浩
◎本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阳
6月26日,据央视网报道,25个省份的2.83万名职工通过提供虚假病历或篡改档案提前退休等方式,违规领取养老待遇5.19亿元。
其中,山西蒲县疾控中心一职工的人事档案有14处涂改,“1岁工作、22岁退休”仍层层过审后“退休”,一边领取养老金累计69万元,一边又在新单位工作取薪,引发持续热议。27日,据澎湃新闻报道,蒲县疾控中心人员表示,审计正查处,涉及的人员较多,各方面手续正在进行中。
上述事件,就像网友说的“每一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却太荒唐”。实际上,违规领取养老金的事情并非首次。
养老金是国家按月发给年老体弱或无生活来源的离退休人员和遗属的“养命钱”。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领取养老金的人群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根据有关规定达到退休年龄后,国家按月以货币形式发放的养老保险待遇;二是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死亡后,国家为其无生活来源、符合条件的供养直系亲属发放的抚恤金。
养老金被欺诈冒领,背后主要原因无非是利益驱使、违法成本较低且层层把关不严。欺诈者知法犯法,恶意更改档案信息,达到多占多领的目的。监管层面上,显然没有做好层层把关、依法打击。每一起冒领案件,都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挑战,对人民群众信任的辜负。这背后是工作疏忽还是有利益牵扯,均需要严查,方能给公众一个交代。
以案为鉴,如何进一步筑牢养老金安全防线?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堵住冒领漏洞,扎紧“制度篱笆”。如果涉事人员利用“信息孤岛”长期冒领,则需要实现跨部门数据互通,大幅降低风险。其次,强化监管,严惩冒领行为,形成“高压震慑”,对冒领人员追究责任,并追缴非法所得、加收滞纳金。强化内部监督与审计,定期对养老金发放机构进行审计,严查“人情发放”“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最后,要大力普及养老金政策与法律知识,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曝光典型案例,让公众了解冒领养老金的法律后果,破除“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多方合力,方能有效打击冒领骗取养老金行为。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