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福高铁 10年巨变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6月27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闽赣段累计发送旅客1.4亿人次 ●上饶从“过境地”变“集散地”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铁正式通车,将合肥至福州的铁路旅行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大幅缩短至3.5小时,中国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中有一半在这条线路上。从小桥人家的徽州古村,到碧水丹山的武夷山间,钢铁动脉与绿水青山深情相拥,“颜值担当”和“快旅慢游”交织出别样的诗和远方。

  高铁串联起皖赣闽三省,重构了沿线产业版图,加速了产业转型,更以“流动的风景”绘就全域旅游画卷,在青山绿水间铺就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截至今年6月底,合福高铁闽赣段已累计发送旅客1.4亿人次。

  6月24日至26日,本报全媒体记者跟随“坐着高铁看中国·重走万里茶道”采访活动,感受合福高铁开通10年来带来的巨变。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赵琼 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许南平

  1

  2

  3

  4

  景美

  三清山、婺源等景区客流量增长超3倍

  在列车上工作5年,来自国铁南昌局南昌客运段动车三队高59组列车长涂梦丹明显感受到了合福铁路开通后的客流变化。“高铁极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上饶从‘过境地’变为‘集散地’。”她举例道,三清山、婺源等景区较开通时客流增长超3倍。同时,沿线农产品运输、人才流动更便捷,比如武夷山茶农常乘这趟车去南昌参展,高铁成了“经济线”和“惠民线”。

  据悉,合福高铁开通初期,日均高铁开行数量仅有48列,随着铁路网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上饶站合福高铁目前日均高铁开行数量达到125列,到达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各大城市,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

  国铁南昌局上饶车务段上饶站站长陈卫红对此深有体会:“合福高铁的开通极大地激发了周边市民的旅行热情,从开通至今,上饶站的客流主要方向为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福州、厦门等城市以及前往景德镇等方向的短途客流,其中合福高铁连接方向占主要部分。2024年,上饶站旅客发送量达到创纪录的1007.79万人次,经行合福高铁的占40%,充分展现合福高铁强大的运输承载能力。”

  依托2014年沪昆高铁与2015年合福高铁在赣东北枢纽上饶的交会,葛仙村度假区2020年全面运营,成为江西文旅产业与高铁经济融合发展的缩影。葛仙山度假区副总经理沈兴冲介绍,合福高铁开通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从2015年的15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180万人次,增长11倍,其中65%的游客来自高铁沿线城市。景区抓住机遇,推出各类优惠活动,同时开发夜游项目和沉浸式演艺,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2天延长至2.8天。

  茶香

  重塑“万里茶道”商贸新通道

  10年间,合福铁路不仅将皖赣闽三省文旅、商贸的互联互通,更是“万里茶道”再出发的生动写照。

  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的东隅,有个古老村落叫下梅村,这里被誉为“万里茶道”的起点。起源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南起中国武夷山,北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超过1.4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

  武夷街道文化站站长、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邹应文介绍,300年前,祖辈从江西南丰迁徙到福建下梅村,几代人一直从事茶叶贸易,并以此为生。“如今随着高铁的开通,更多人乘着高铁来到武夷山采茶、品茗,感受当地茶文化,而我们可以用更短的时间,通过高铁把‘万里茶道’茶文化传播得更远。”

  武夷山的“大红袍”远近闻名。当地茶产业龙头企业之一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连续24年保持大红袍销量领先,推动武夷山岩茶走向全国。依托于合福高铁,让该公司与外地的联系更为紧密。该公司品牌总监江佳道介绍,武夷岩茶讲究“开面采”,春茶采摘期集中于4—5月,需在短时间内完成鲜叶采摘。为追求更高产品质量,同时部分环节例如晒青同样需要大量人工,高峰期临时用工需数百人。

  “合福高铁便捷地将江西、浙江等周边地区的女工等劳动资源带到了武夷山,而从销售端来说,对我们的影响力更大,武夷山政府正在大力推行茶旅结合,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来到武夷山体验一杯茶,再把当地的茶文化带到各地。”江佳道介绍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高铁的开通,催生了一批“采茶大军”。

  合福高铁正重塑着“万里茶道”的现代形态。

  武夷山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高铁不仅带来速度,更推动茶产业的流通革命。”昔日从下梅古码头启程的茶叶,如今通过高铁物流网络实现国内重点城市“次日达”,“大红袍号”中欧班列更是复走“万里茶道”横跨欧亚大陆,延续着驼铃古道的文明记忆,又以数字时代的效率重构了商贸通道。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游静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