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场景在江西遍地开花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6月23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人工智能赋能我省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采用MOM(制造运营管理)数字化智能运营管理平台后,龙南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采用AI视觉检测后,只有头发丝二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粗细的玻璃纤维次品率降低了22%;通过开发“AI纺织助手”功能,企业能够实现服装款式的快速设计以及个性化定制……多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各地落地生根。
随着我省大规模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众多企业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今年力争在重点行业打造20个左右典型应用场景;到2027年,力争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形成20个以上垂直领域行业模型和100个左右示范引领典型应用场景。
文/邹佳贝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陈阳

▲ 德安高新区德安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
政企联动:
数字化赋能领跑高端线路板行业
走进位于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龙南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泰电子),智能化生产车间内,精密曝光机正以±0.05毫米的精度雕刻基板。作为采用MOM数字化智能运营管理平台的企业,鼎泰电子已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实际上,企业走到这一步并不容易。“在线路板行业高度饱和的背景下,想要在市场中突围,‘数字化+创新’是唯一路径。”鼎泰电子总经办总监葛啟顺介绍,引入MOM智能管理平台是企业转型的关键,相比以前的人工设计耗时耗力,MOM智能管理平台直接智能化、定制化生成,以5G通信设备PCB设计为例,通过模拟信号传输、电磁兼容性等关键指标,系统可快速生成最优设计方案,使产品信号传输性能提升20%,研发周期缩短30%。
“引入MOM智能管理平台后,生产成本降低15%,良品率提升5%!”该公司研发经理王敬永介绍道,今年1至5月,企业营收突破3亿元,同比增长59.74%。
鼎泰电子通过技术革新,在线路板设计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精准服务的强力支撑。龙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通过领导挂点、企业特派员等机制,为鼎泰电子匹配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助力其成功申报国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
“龙南市数字化转型服务的全力支持,显著提升了我们的智能制造水平,增强了高端市场的竞争力。”龙南市政协委员、鼎泰电子总经理闫红生说。这家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线路板企业已连续6年保持30%以上增速,今年再度增资扩产,投产后产能将实现倍增。
“我们将持续引导中小企业把握政策红利,加速数字化转型,做大做优做强。”龙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
生产环节智能化的“破局”实践
数字化转型不光体现在前期“设计”,同样体现在中期“生产”方面。
玻璃纤维其应用场景广泛,大到建筑建造、小到手机电路板,都可见其踪迹。其“本体”是只有头发丝二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粗细的丝线,原材料则是叶蜡石、高岭土、石灰石等天然矿石。从矿石到丝线,其间到底要经历怎样的“蜕变”?
在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巨石九江公司)智能制造基地检装车间内,机械手臂繁忙作业,自动拉丝机、机械手臂等自动化设备正在高速运转。
巨石九江公司副总经理王晓兵介绍,公司专注于生产无碱玻璃纤维直接纱、合股纱、短切原丝、粉(乳)剂短切原丝毡及玻纤布等多样化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等多个领域,成为替代钢材、木材、塑料等传统材料的理想选择。
“在入驻九江的20余年间,公司一直致力于智能制造的发展,通过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化升级,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与绿色低碳水平。”王晓兵说道。
近年来,公司通过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与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生产流程的精准监测与调控。王晓兵介绍,在玻璃纤维拉丝工序中,以往人工操作难以保证每根纤维的直径均匀一致,而现在借助AI视觉检测技术,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拉丝过程,一旦发现纤维直径出现偏差,立即自动调整设备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据统计,采用AI视觉检测后,玻璃纤维产品的次品率降低了22%。
不光如此,在密炉温度控制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根据密炉的运行数据、历史故障记录以及环境参数等多维度信息,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安排维护,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和产品质量波动。这一举措使生产线的停机时间减少了30%,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王晓兵表示,自智能制造基地建设伊始,九江各级政府和部门便给予了全力支持。九江经开区更是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团队,协助解决各种问题,如修建基础设施、保障水电供应等,其支持力度可谓空前。
“目前,基地的首条20万吨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已成功点火投产,第二条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也在紧张推进中。待基地项目全部竣工,这里将跻身全球第二大玻璃纤维生产基地之列,同时成为中国巨石第三个全面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九江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纺织产业转型新突破:
AI大模型激活产业大脑智能内核
传统行业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同样迎来机遇。
作为九江的特色产业之一,德安县2024年纺织服装产业规上企业营收114.03亿元,占全市纺织服装产业比重26.9%,纺织服装业已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首位产业。
在江西华远针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远针织)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使用智能化生产线加紧生产一批准备销往海外的订单。而在中控室的综控监控大屏上,成品产量、订单趋势、耗能情况等数据一目了然,只需要输入相应参数,不同类型的产品即可完成自动化生产。
“依托纺织服装‘产业大脑’,我们引进ERP、MES等信息化系统,打造出智慧印染系统。”华远针织行政经理王婷说,随着“产业大脑”提升后,企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直接节约了30%,生产能耗成本下降了10%。
“产业大脑”实则是江西纺织服装产业大脑运营中心与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展开合作,通过开发“AI纺织助手”功能,依托DeepSeek的行业知识库,针对纺织行业特性,将大模型与产业分析算法相结合,逐步构建产业链健康度评估、市场趋势预测、政策智能解读、产能动态调配等一系列决策能力。通过这一功能,平台能够快速整合全省纺织企业的生产、库存、销售等数据,并建立标准化数据仓库。
德安高新区经济运行办主任涂志峰表示,未来,DeepSeek生成式AI模型,企业能够实现服装款式的快速设计以及个性化定制,同时优化生产排程,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不仅如此,AI也可以预测原料价格波动、物流时效及下游需求,帮助企业降低库存成本,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