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多地交出优化营商环境“特色解法”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6月16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这些关于“营商环境”“民营经济”的工作案例值得借鉴
新余市积极推广“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浮梁县推出“查缉不扰”制度,保障茶企生产经营环境;宜春市实行“公务入企扫码”制,平台上线以来各项检查减少30%以上;鹰潭市挂牌成立全省首个“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监督中心”……近日,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多个创新案例被重点推介。这些地方实践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请随记者一探究竟。
文/邹佳贝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陈阳
■“不见面开标”:让数据“多跑路”,企业“零跑腿”
5月21日,新余市小额工程项目——江西新余国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种器材生产线建设项目场地平整工程项目在新余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首次实现“不见面开标”。
投标人只需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登录“新余市不见面开标大厅”,即可完成在线签到、投标文件解密等操作。开标现场,工作人员在监控下有序进行开标流程,整个过程通过直播方式实时展示给所有投标人。投标人可在任何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同步观看开标过程,对开标情况进行监督;如有疑问,还能在线提出并得到及时解答。
2020年9月17日,新余市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系统正式启用。
作为全省2020年推进“不见面开标”工作改革试点市之一,新余市通过该系统将传统的现场开标活动搬到网上进行,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此举有效杜绝了人为因素干扰,彻底解决了传统现场开标活动中存在的投标成本高、交易时间长、工作效率低、行业监管难等堵点、痛点问题,同时为全省其他设区市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提供了良好示范。
2024年,该市“不见面开标”和“不见面询标”系统完成线上开标项目543个,交易金额49亿元,节约资金2.85亿元;与其他设区市合作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385个;该市使用电子投标保函36.03万笔(非现金缴纳占比97.22%),为投标企业释放资金压力700亿元。
今年,新余市又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以往小额工程开标,投标人必须亲临开标现场,逐一签到、核验身份,整个过程耗时较长。而‘不见面开标’实现了线上签到和投标文件在线限时解密,这大大缩短了开标时间,使项目能够更快进入后续评标环节,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企业‘零跑腿’。”新余市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额工程项目不见面开标的成功实施,是新余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成果。
■“茶季勿扰”“入企扫码”:好政策“看得到”,更能“够得着”
浮梁县作为江西省重点产茶区,依托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茶产业发展环境。
每逢4—5月,便进入春茶采摘旺季。对茶企来说,春茶生产是一年当中最紧张的时候——一边是春茶生产不等人,一边是采摘下来的茶青等不了,每到这个时候,茶厂里总是忙碌不停。
“企业也需要有自己的‘缓冲期’,等企业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再出现,‘茶季勿扰’才是最好的‘不打扰’。”浮梁县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从用工协调到政策申报,政府都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切实为我们企业的生产需要着想,这才是真正的关心企业、扶持企业。”浮梁县昌南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景说。
类似这样的服务,也在宜春市上演着。
宜春市在全省率先全域推进“一表同享”改革,业务表单压减率达62.5%;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2024年以来累计办理49.4万件,实现率和联办率均列全省第一;出台《保障企业安静生产安心发展八条措施》,推行涉企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2024年该市涉企联合检查事项占比提升至92.4%,检查次数下降30%……
为让企业心无旁骛抓生产、搞经营,宜春市专门出台《保障企业安静生产安心发展八条措施》,明确每月1日至25日为“安静生产期”,禁止非必要的入企检查。同时,为宜春市9261家企业安装二维码数字政务门牌,要求包括行政执法检查在内的所有公务入企均需扫码,着力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重复执法、多头执法、随意执法等问题。
“自2019年至今,公司全国门店已突破8000家。企业的快速发展引来一批批参观考察的单位,有时确实会影响到公司正常运转。好在宜春市政府出台‘企业安静日’法规,让我们得以回归专注、安心工作。”宜春赵一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彭海红说。
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在宜春,好政策不仅“看得到”,更能“够得着”。
■鹰潭市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监督中心:投诉不空转,事事有回音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优化营商环境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与服务的提升,更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与机制的深度介入。
2024年12月18日上午,鹰潭市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监督中心启动仪式在鹰潭市人民检察院举行。
据介绍,该监督中心作为整合行政执法监督、检察法律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的工作平台,坚持监督责任与主体责任同向发力,精准分析研判经营主体诉求,依法监督整治涉企违规执法司法问题,以精准监督优化法治服务。
只有在公平、透明、开放的法律框架下,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潜力与商业智慧。
以江西G公司被骗68万元铜材案为例,该中心介入后,鹰潭市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引导取证追赃,快速挽回企业损失。同时,结合“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梳理涉铜企业侵权案件特点,向相关单位发送检察建议,推动源头治理。此外,针对厂区安防漏洞、货款清欠等5类隐患,发布《风险提示函》,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
鹰潭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要求各监督主体针对系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协同查找短板,合力推动深化改革,将监督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们坚持协同共治理念,注重整改落实与成果运用,探索‘个案办理+系统治理’模式,为经济发展赋能。”
那么,行政执法监督、检察法律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如何实现协调贯通?
该中心通过协同会商、联合监督等机制,构建“受理—分流—办理—反馈—评价”全链条服务体系,依托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督办等方式,提升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与有效性,实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综合效能,真正做到“投诉不空转、事事有回音”。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邹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