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时代”如何重拾纸质书香?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4月28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记者走访南昌各阶层读者 探寻数字时代深度阅读的坚守与突围
“刷手机虽能解压,但阅读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当短视频占据都市人的碎片时间时,“00后”大学生小彭选择静心品读伍尔夫经典,用铅笔细细勾画文字。这既是小彭的阅读感悟,也折射出当代人共同面临的文化困境:如何重拾纸质书的温度?如何培养可持续的深度阅读习惯?近日,记者走访了不同年龄层的读者,并采访出版行业从业者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深度阅读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文/图 周泽涵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实习生彭云帆


讲述
“有时候会把阅读当成‘自我提升任务’”
连日来,记者走上街头,向不同人群提出几个问题:“您最近一次完整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什么内容?”“阻碍自己静心阅读的原因是什么?采取过什么措施帮助自己专注阅读吗?效果如何?”
“我最近读的一本书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4月23日,在一家书店,“00后”女孩小彭告诉记者。作为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大三学生,或许是专业原因,她特别喜欢文学作品。她床头一定要放一本书,以便空闲时翻阅。当被问及是否会因手机影响阅读时间时,小彭坦言:“确实会有这种情况。如今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人的注意力难免会被这些信息吸引,总想拿起手机看几眼。有时候我会把阅读当成‘自我提升任务’,总想‘读透’,反而给自己施加心理压力。当没有完成预期阅读任务时,会感到焦虑和沮丧,甚至对阅读产生抗拒。”
“我最近读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书中人物绝大部分是现实中普通百姓的真实写照。”23日,在南昌交通学院“智阅启航 墨韵未来”读书月活动现场,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妮娜分享道,“通过阅读,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本中的故事总与现实生活有几分相似。”谈及如何坚持阅读,她说:“一定要制定阅读计划!我每天给自己定的阅读时间至少半小时,每年计划读15本书。”
在南昌市红谷滩区某小区,60岁的陈女士表示自己坚持阅读多年。“最近刚读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每天会在沙发或书桌旁阅读两小时左右。”陈女士说,虽然偶尔会被琐事耽误,但她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增加阅读时长,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习惯。
采访中,也有受访者坦言没有坚持阅读的习惯。在南昌市东湖区某社区工作的邹女士表示:“我已经很久没看书了,上次看书还是在大学时期。工作后每天下班只想回家休息,刷刷手机就睡觉,根本没时间看书。”
在南昌新建区经营水果摊的王先生也感叹道:“我每天回家要照顾孩子,虽然有看书的想法,但实在抽不出时间。”
调查
购书群体越来越年轻化
很多人“想找回看书的感觉”
4月24日上午9时,小雨,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区洪都中大道18号的青苑书店。雨后草木清香中,书店更显静谧,暖黄色灯光透过落地窗,与6万余册藏书构筑的“书墙”交相辉映。青苑书店创办于1992年,至今已有33年历史,2023年被评为“江西省最美书店”和“全国最美书店”。
“近年来购书人群总体减少,但许多老读者仍会定期光顾。”书店创始人万国英介绍,当前购书群体日趋年轻化,不少顾客表示“想找回阅读的感觉”,20岁至35岁读者占比显著提升,家庭读者也有所增加。书店定期举办“3—12岁青苑小讲堂”活动,吸引大量亲子家庭参与。
“《万历十五年》《平凡的世界》《小王子》等书籍销量较好,年轻读者偏爱余华作品,心理学与自我成长类书籍也颇受欢迎。”万国英举例称,《繁花》在电视剧热播期间,单周销量突破200册。
为提升读者线下体验,书店推出会员制度,提供购书折扣与文创礼品,并建立“书友群”推送新书及活动信息,定期举办作家见面会。店内划分儿童阅读区、休闲区等功能空间,实施差异化运营策略。“2024年‘阅读一小时’活动吸引200余名读者提交阅读笔记,形式涵盖文字与绘画。”万国英表示,书店已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活动600余场,覆盖3岁至70岁各年龄段读者,培养了一批忠实粉丝。
当晚,在江西省图书馆,市民聂女士正专注阅读,身旁的女儿完成作业后,主动挑选课外书阅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图书馆能让孩子远离手机,培养阅读习惯。”聂女士说。此类亲子阅读场景在馆内已成常态。
新晋“江西省全民阅读·年度最美书店”的新华书店鹰潭书城,其经理助理洪诗君观察到,近年幼儿及家长读者显著增加,年轻人更关注影视改编原著。“少儿类图书销量居首,教辅类次之。”书城通过深度阅读活动、咖啡区、免费Wi-Fi及自助查询等服务提升体验,年均举办数百场活动。“我们以专属阅读区、多元服务和沉浸式活动,构建城市阅读空间。”洪诗君说。
说法
把手机放到看不见的地方
边读边划重点 可使注意力集中
“当今社会,不少职场人士承受着生活和工作双重压力,需要情绪释放,手机中轻松愉悦的内容便成为他们的首选。”南昌心易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师黄数萍表示,在中青年群体中,许多人已经很久没有完整阅读过一本书了,他们更愿意用刷手机来填满业余生活。
“从心理学角度看,刷手机确实能让身体快速获得多巴胺,这种方式能帮助发泄情绪,获得短暂愉悦。”黄数萍解释,相较之下,通过阅读获得多巴胺则是“细水长流”,需要坚持才能重新体验愉悦感。“我们建议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阅读习惯,因此父母在引导孩子时也要以身作则。全家人若能抛开手机、沉浸阅读,久而久之会发现孩子专注力提升,大人也会重拾阅读乐趣。”黄数萍强调,亲子共读是培养全家阅读习惯的有效方式。
这一教育理念正在出版界转化为可触摸的阅读载体。期刊《开心幼儿》凭借生动内容赢得小读者喜爱。责任编辑刘明玉介绍,该刊物围绕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设计栏目,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例如“文化寻宝”专栏以博物馆文物为主题,“奇妙大世界”专栏则聚焦中医药文化。刊物还创新性设计了可DIY的口袋书——每期《开心小小书》栏目提供四页可裁切纸张,孩子能亲手制作成迷你书,这一设计广受欢迎。
“阅读时我会把手机放在看不见的地方,并开启勿扰模式。”读者小彭分享道,选一本感兴趣的书、寻找安静环境(如图书馆或湖边)都有助于专注阅读。她习惯用铅笔标注重点,以此保持注意力。“阅读已成为我的日常习惯,每天保证半小时至一小时。工作繁忙时,就利用通勤、午休等碎片时间坚持。”目前她保持每周或每月读完一本书的节奏,“持续阅读让我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朱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