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中医院: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 以“代茶饮”为媒助力健康生活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4月21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一缕药香跨古今,一纸经方传千年。”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时代浪潮里,鹰潭市中医院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立足群众健康需求,聚焦“两改善两提升”,借助“代茶饮”这一传统养生载体,将中医药特色与当代“潮”文化深度融合,探索出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杯茶,从医院的“杏林方摊”到街头的“悬壶茶车”
在鹰潭市中医院门诊大厅,总服务台旁的“中药代茶饮免费供应点”别具一格。医院依据四季特点,精心挑选黄芪枸杞茶、金银花露等适配配方,让患者及家属在候诊时就能感受“治未病”的中医智慧。这一举措不仅舒缓了就医时的焦虑情绪,还通过味觉让市民切实体会到中医药“药食同源”的文化底蕴。

而在夜幕降临后的市民广场,由鹰潭市卫健委主办的“中医药星光集市”热闹非凡。老中医现场坐诊把脉,药师耐心讲解茶饮功效。像刘女士这样的市民在散步休闲时,就能获得“沉浸式”中医体验。刘女士感慨:“本以为养生烦琐,没想到一杯菊花决明子茶就能缓解我的眼疲劳!”这种“走出院墙”的服务模式,把健康科普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中医药文化在街头巷尾“活”起来。

从医院的“固定场所”到街头的“流动摊位”,医院以代茶饮为纽带,延伸中医药服务链条,通过味觉记忆强化文化认同,破解“中医高深难懂”的认知壁垒,全年无休的巡诊、义诊更是把代茶饮项目纳入“标配”,当氤氲药香飘过门诊大厅与市民广场,鹰潭市中医院正用一杯杯中医药代茶饮书写现代公共服务中的生动注脚。
一杯茶,从节气中“君臣佐使”到私人的“定制茶单”
《灵枢·本神》提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鹰潭市中医院深知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紧密相连,精心调配出契合每个节气特点的代茶饮配方。春季有“疏肝玫瑰饮”疏解肝郁,夏季“清暑荷香饮”抵御湿热,秋冬时节“润肺百合饮”润肺、“温阳姜枣茶”温阳。这一系列茶饮构成了一份“24节气养生”指南。

为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医院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传统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全面了解个体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差异,从中医典籍中筛选经方,为每位受诊者定制专属代茶饮调养方案。这些茶方或疏肝理气,或健脾和胃,或滋阴润肺,每一味药材搭配都凝聚着中医的智慧与匠心。

通过24节气大众代茶饮和因人而异的定制代茶饮服务,“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引导人们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变,为自身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 一杯茶,从巷口的“青囊遗韵”到坊间的“国潮新茗”
“养生又好喝,价钱超便宜”“还以为会很苦,没想到口感不错”……今年,一股“药香味”十足的中药茶饮在网络社交平台火爆“出圈”,开胃、降压、消脂、润喉……当下,中药茶饮的兴起,体现出现在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与弘扬。

鹰潭市中医院的职工们怀揣着让代茶饮帮助千家万户“治未病”、减少患者数量、维护群众健康的初心,将情怀寄予小小的茶饮包。近半年来,医院针对不同病人开具代茶饮配方达1500余人次,义诊时提供代茶饮服务5000余人次,门诊大厅服务总台提供代茶饮服务60000余人次。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广泛传播代茶饮配方与健康理念,浏览阅读量超10万+。

从经方典籍到街头茶盏,从专业药柜到潮流盲盒,鹰潭市中医院以一杯代茶饮为依托,让中医药文化跨越时空,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美学。未来,该院将持续深化“中医药+”模式,让千年智慧在当代绽放更持久的生命力,为“健康中国”写下生动的鹰潭注脚。(文/图 许翔 桂志超)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朱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