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上界画作品展”4月11日隆重亮相南昌美术馆
来源: | 日期: 2025年04月14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游新民作品:《苏州博物馆》

▲龙芬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

▲谌玉作品:《苏州甪直镇写生》

▲黄佳宁作品:《武洲烟云》
瓷上界画,不仅仅是建筑图样的呈现,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温暖港湾。4月11日,“锦绣华章·道合古今——中国瓷上界画作品展”亮相南昌美术馆,展出江西著名艺术家游新民与学生的102件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合建筑美学、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视觉盛宴。
文/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壹 瓷上界画具有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中国瓷上界画作品展”是江西艺术基金《中国瓷上界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成果展示。该基金项目的主讲老师、江西省工笔画学会会长游新民于2023年提出“瓷上界画”概念并申报艺术基金项目。他认为,瓷上界画提供了让人们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
界画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绘画门类,明清时期的陶瓷就出现了亭台楼阁的画面,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绘画体系。游新民10多年前开始尝试在陶瓷上画界画,他希望“瓷上界画”在新时代经过传承和发展,能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新画种。
据了解,《中国瓷上界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于去年4月正式启动,面向全国招收学员,有来自黑龙江、湖南、安徽、山东等全国各地艺术爱好者、景德镇职业陶瓷画工以及高等院校的艺术学科老师。
游新民表示,瓷上界画与传统界画创作不同,前者经过火的烧制,产生色彩的变化,“常常会带来各种惊喜”。此次展览,游新民带来多件作品,其中《苏州博物馆》,利用线条的构成和白黑红的色块组合,让陶瓷新彩焕发出现代感。
游新民表示,未来他将在瓷上界画进行更多创新探索。“现在的陶瓷技法已很完善,我们在尝试让中国的界画融入各种陶瓷技艺里,将构图和釉色结合,并在题材、内容方面进行深入发掘,在陶瓷上展现出更丰富的界画美感。所以,瓷上界画的创新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贰 读懂中国建筑 才能让传统界画在当代焕新
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的黄佳宁,现在是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的老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多年来她在艺术上始终坚持陶瓷材料的创新探索。
她告诉记者,2020年她曾参加游新民老师的《中国画界人才培养项目》,“经过在界画方面的不断学习,深入了解了这门艺术的发展史”。她喜欢界画所承载的历史感,“界画记录的建筑结构与造型,能侧面反映中国古建筑的历史面貌和审美”。
和中国画里的花鸟山水不同,界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性,“你一定要先读懂中国建筑中的房屋结构,然后才能去画它”。黄佳宁认为,瓷上界画能为当代陶瓷绘画带来诸多创新,有人会把当代建筑融入进来,“我还是会立足于传统的中国界画,然后用陶瓷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创新”。
如此次展出的《武洲烟云》,黄佳宁就在陶瓷材料里运用了金色、银色等金属色,“把它们加入到平面绘画里,突破了传统粉彩单一的色系”。
叁 瓷上界画今年将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现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米海鹏带着学生们来观展。米海鹏告诉记者,传统界画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较为小众,“画的人比较少,游新民老师扛起了江西界画的大旗,这些年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他认为,很多爱好界画的学员跟着游新民学习,“通过写生发现中国传统古建、园林的审美特点,并结合瓷板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
观看展出作品,米海鹏感受到,学员在写生和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工具材料的掌握,还进行了很多思考。“即在艺术创作中,如何把传统审美与当代人的精神取向结合起来。我看到有的画面有传统也有创新,在色彩、构图方面都作了处理和尝试。这样的创新非常好。”
游新民透露,他主讲的《中国瓷上界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带领学员们学习了传统陶瓷绘画技艺的表现方法,又学习了中国传统界画的创作方法,“还去了苏州甪直镇、锦溪镇两个古镇写生,创作了一批瓷上界画作品和写生作品”。此次展览的目的在于宣传和推广瓷上界画艺术,让人们了解中国瓷上界画的特点和美感。接下来,游新民还计划将瓷上界画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更多艺术创作者参与瓷上界画的创作。
值班编辑:奚同北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朱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