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助手” 不是“拐杖”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5年04月03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明华
科技之潮,日异月更。
AI正重塑现代职场,其如强劲之东风,让工作效率飙升如火箭。有调研数据显示,合理使用AI工具,团队任务完成效率平均提升37%;金融领域中,智能算法10分钟完成的财报,过去需要3名会计师协作8小时;广告公司运用AIGC后,创意提案制作周期从72小时压缩至6小时……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职场人从繁重劳动中解脱的喜悦和生产力的大幅跃升。
然而,与此同时,有部分人已悄然患上AI依赖症,将AI角色从工作“得力助手”异化为“思维拐杖”。
如某视觉设计公司开展“48小时无AI挑战”,结果有32%的设计师面对空白PS界面焦虑不安,他们已适应了“调教提示词”的活,思维能力似乎已在AI的“温柔乡”中悄然退化。某服务热线引入AI应答系统,人工处理准确率不升反降。正如一项归因实验显示,当AI参与决策,绝大多数参与者会降低对结果的责任感。另有某单位从员工中征集来的50多份改革发展方案,AI生成的占80%,且内容同质化严重。
技术本无罪,可当越来越多的人认知错位,深陷AI依赖泥潭,不仅使灵魂生锈,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在无形中消解了责任心,衰退了创新力,还削弱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它像一把无形之刀,割裂了人与工作之间的深刻联系,让工作变得机械与乏味,长此以往,必助长漂浮之风与“躺平”现象。
破局之道在哪?以下三个维度可尝试。
首在认知重塑。通过多种形式的“AI+”认知活动,如让员工体验各种AI决策失误场景等,建立“AI+人工”双审双核的思维模式。
其次制度设防。构建人机协作“双螺旋”模型,打造责任驱动的创新生态。建立AI使用边界图,明确不同岗位AI适用场景、辅助占比及限制领域,所有AI应用绑定责任人,确保责任可追溯。
最根本是“立人”。构建“元能力”培养体系,如通过“AI找茬”“人机对决”创新擂台等活动,培养批判思维,锤炼逻辑能力、激发原始想象力、提升创新能力。
在AI深度渗透的今天,我们既要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高效,也要警惕其潜在的副作用。我们需谨记,AI是“助手”,而非“拐杖”,只有把AI当作“磨刀石”,而非“替身演员”,保持质疑的勇气、思考的热忱和创新创造的冲动,技术方能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值班编辑:傅蓝天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朱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