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评|绝不能升腾了城市“烟火气” 淤积了群众“窝心气”
来源: | 日期: 2025年03月26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本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明华
入夜,城市的街头,烧烤火星与美食香气,本应成为动人图景,可当消防通道被堵、油烟呛鼻、噪声扰民成为常态,甚至连居民日常进出都不便时,这“烟火气”就如同扎在群众心头的刺(相关报道见3月25日本报A04版)。南昌经开区金世纪夜市暴露的系列问题警示我们:“发展烟火经济”的善意命题万不能被曲解,绝不能升腾了城市“烟火气”淤积了群众“窝心气”!
某些城市管理者在打造“烟火经济”时,就像野鸡钻灶坑——顾头不顾腚。南昌经开区把紧邻居民楼的工棚改造成“美食集装箱”,板房间距不足2米,40余家餐饮摊位密集使用液化气罐明火作业,进出通道被堵,消防设施不足;噪声与油烟持续至凌晨3时,居民被迫“夜不能寐”……这是管理者眼中的精彩“夜市”,却是住户心中的惊悚“夜魇”。面对群众投诉,城管队长搬出“豁免清单”搪塞,却道不明临时建筑能不能搞餐饮经营;殊不知,这张“豁免清单”,护的是隐患毒瘤。
这种左手高举“保民生”令旗,右手却给违规夜市签发“免死金牌”的畸形治理,折射出的是政绩观的扭曲。某地城管局年终总结中,“新增夜市摊位500个”金光夺目,却对“油烟投诉暴增300%”只字不提。真正经得起检验的政绩,在于百姓能否开窗透气、安枕入眠等“芝麻小事”上,而不是“盆景数据”有多漂亮。否则,“掩耳盗铃”式的治理,比夜市油烟更呛人,最终既留不住人气,更聚不了民心。
“九龙治水”式监管体系为乱象火上浇油。环保推规划责任,城管持豁免清单,街道扛民生大旗,形成“遇责推诿、见利争夺”的怪圈。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地方仍沿用“纸老虎”式监管:油烟在线监测形同虚设,安全巡检就是打卡点卯。反观福州鼓楼区给餐饮管理员发“环保上岗证”,成都锦江区建“智慧油烟”监管平台,证明科学监管可使“烟火气”与“清新气”兼得。治理现代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冷热均衡方显治理智慧。破解“烟火经济”扰民治理困局可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建立“温度计式”评估体系,将居民睡眠质量、空气清新指数等指标纳入考核;二是打造“全周期管理”链条,从规划审批到日常监管,形成闭环;三是创新“技术+制度”治理模式,运用物联网实时监测噪声油烟,通过信用积分制等约束商户行为。
城市的生命力在于“烟火气”,而“烟火气”的持久力在于治理力。管理者唯有倾耳听民意、“铁脚”访民情、巧手解民忧,方能让城市的“烟火气”,真正升腾起幸福的味道和文明的高度。这考验的不仅是治理智慧,更是为民初心的成色!

漫画/林智浩
值班编辑:奚同北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