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评|勿让传道授业染上“毒流量”的病
来源: | 日期: 2025年03月11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本报全媒体评论员 袁权
3月8日,考研英语辅导教师何凯文在微博发布道歉信,承认其2025年考研英语(一)实际成绩为71分,此前公布的89分系伪造。这封“考研名师”的道歉信,无疑是揭开了教培行业最后的“遮羞布”,更反映出如今的考研培训行业由于不正当竞争而染上“毒流量”的病!
那为何“考研名师”要选择下场考试?其实何凯文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方式,和大多数考研生一起考同一张试卷。考试结束后,晒出自己“遥遥领先”的分数,在查分时还不忘“凡尔赛”一下,称89分的成绩还不够理想。通过这一系列的“神操作”来博眼球,打造自身的“名师光环”,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
此类“造假”行为并非个例!在互联网教培机构中,还有其他教师因扮演“分数演员”而翻车。有网友反映称,有的教师在考试后称“精准拿捏”,大肆宣扬“高分心得”却不在查分时公开分数,并在粉丝群中将质疑者禁言。更有教培老师在直播中坦言:提供成绩单P图的服务,暗示在互联网教培行业中存在“灰色地带”。
在互联网教培机构行业虚假宣传乱象的背后,本质上是流量对教育领域的入侵。在流量至上的裹挟下,教师的权威已不再体现在自身学识的积淀与教学能力,而是被具象体现在一张张高分成绩单、一串串夸张的录取数据上,以此来蹭热度、博流量。部分机构利用学生的焦虑心理,炮制出“押题率100%”“考不上就退款”等宣传噱头,甚至出现买成绩、伪造成绩的现象。就好比端午沦为了一场粽子的“口味之争”,不关注本质,而去计较细枝末节的事儿。个别教培从业者也在这场流量狂欢中,被抽空了传道授业的本质,沦为了一场“分数营销”的表演。
而在这场流量狂欢的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教培机构与“名师”利益的高度捆绑。有法律专家指出,何凯文的行为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甚至诈骗罪。该事件更深层的症结在于:行业监管滞后于资本扩张,教师资质审核、课程质量评估等核心环节长期缺位。何凯文虽被合作机构文都教育称为“兼职教师”,但其却通过关联企业间接持股文都教育,双方有着难以切割的利益链。在这种模式下,机构对于教师的监管已然形同虚设,更无法对其教学质量进行把控,“名师”便渐渐丧失了“教书育人”的初心,变成产业化背后的推手,使其朝着畸形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对于此类“虚假宣传”的行为,应加强市场监管,让这些打着“名师”幌子无下限接收生源的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在何凯文事件中,目前文都教育已宣布暂停何凯文参与的所有授课、讲座等合作,何凯文也发文称“即日起退出考研培训行业”。但在法律层面并未给予其处罚,治标不治本。但正如网友所说,“退出考研培训,但还可以教四六级啊。”确实,从某种程度上这只是一种自我约束,并不能达到规范行业的目的。
其次,在教培机构的制度上应进行改革,切断“名师”与机构的股权关联,避免利益输送导致的监管失灵。让老师能够“脚踏实地搞教育”,管理者“一心一意办经营”。
最后,应重塑教育评价体系,将教学效果评估从单一分数转向学生能力提升、课程创新等维度。同时,考生在选择辅导机构及老师的时候,不要仅考虑高分宣传,更要结合自己的基础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取得预期的成绩。
这场分数造假的闹剧,敲响了教培行业的警钟。只有当“名师”们放下造假的分数,回归教育本真,才能在漫漫的教育长河中,如灯塔般屹立不倒。
值班编辑:奚同北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