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积分赋能文明乡风 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4年08月22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江南都市报讯 陈茂东、全媒体记者刘火兵摄影报道:如何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居治理、推动乡风文明?这是“思考题”,也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答题”。

  “我用200积分兑换了一把锄头和草帽,不用花钱,真的蛮好!”近日,在赣州市安远县鹤子镇鹤子村乡风文明积分超市里,村民孙家来用积分兑换了他心仪的生活用品。在安远县,积分不仅可以在积分超市兑换牙膏、洗衣液、大米等生活用品,积分排名靠前的村民还可优先被推荐为模范人物、先进典型等,积分换来的不只是看得见的实惠,更有得到认同的浓浓荣誉感。

  近年来,安远县坚持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以全县163个乡风文明积分超市为抓手和主要突破口,推动积分制与乡风文明深度融合,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基层善治力量,不断形成文明、诚信、孝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建立“正负清单” 实行奖惩并重

  2023年9月7日,龙布镇上林村的叶瑞良和赖松英被评为江西省不要彩礼“好岳父母”。村里当天就因为他们在群众中树立了移风易俗好榜样,给予了积分。

  “我们将学习培训、移风易俗、清洁家园、创先争优等20多项内容细化为具体积分指标,明确了正负面清单内容,各村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补充完善。”安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主任王浩成说,近几年,该县着力打造“正向激励、负向惩戒”的双向管理机制,对全县所有村(居)民实行积分制管理。

  “清单内容很丰富,有助于村里规范村民不文明行为。”孔田镇党委委员叶金霞说,全盘量化的积分制促进村级事务标准化、具象化,让一部分乡村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也高了。

  安远县还注重清单的全面性和目标性。将群众能力范围内的各项任务,如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红白喜事备案登记等作为基础。同时,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上级部门有关要求为前提,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将在推进婚俗改革等难点焦点问题方面有新作为、新贡献的,提高加分权重,鼓励群众争先创优,不断在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强化要素保障 精准服务群众

  积分制管理看似简单,所涉工作却环环相扣:分值标准是什么、奖品怎么兑换、资金从哪来、效果怎么样?这些都是关键点。

  安远县以“乡风难净化、积分难量化、作用难发挥”等问题为导向,出台《安远县乡风文明积分超市运行管理工作方案》,指导各村扎实推进积分超市“八有标准”建设全覆盖,细化队伍管理、积分细则、兑换分值等内容,实行“周登记、月兑换、季公示、年表彰”运行管理流程,解决“超市如何建、积分如何换”的问题。在“积分制”的推行中,实行一户一档,明确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文明实践员或妇女主任任副组长,村(社区)“两委”日常监督并按网格化包片带头推行积分制,实现以“一班人”带动“全村人”。

  为了让积分兑换更加数字化、便民化,该县积极开发线上积分小程序。“这几年,县里多方统筹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县乡村三级经费支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解决了‘资金哪里来’的问题。”安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红生表示。

  据了解,安远县财政每年每村(社区)拨款3-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超市物资采购,将积分超市建设纳入各乡镇乡村振兴目标责任考核。同时,每村从光伏电站收益中拿出1.5-3万元作为超市日常工作经费和物品采购补充资金。最后,通过帮扶单位支持一点、企业爱心捐助一点等方式丰富货柜物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和喜好。2022年至今,全县累计投入600多万元用于积分超市。

  实行“三重激励” 注入强劲动能

  “你们村是文明信用村,在小额农贷评分时有加分。”今年年初,安远县龙庄村养殖户肖念清打算发展特色种植,但手头有点紧。该县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他对接,肖念清的小额农贷额度由5万元提升至15万元,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这是该县探索起将积分超市建设与农村文明征信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根据农村实际,该县以户为单位制作乡风文明“积分存折”,重视精神激励,优先推荐积分靠前农户获乡风文明“红榜”“感恩奋进之星”“文明信用户”“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并通过挂牌评星、广播通报、县级媒体、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广泛宣传。

  同时,实施物质嘉奖。按照兑换标准,农户可在固定积分兑换日到积分超市兑换米油面、毛巾香皂等生活物资。目前,全县已累计30000余户农户参与积分兑换物品活动,兑换总额达150余万元。

  此外,该县坚持推进权益保障。近三年来评选出“文明信用户”2516户,“文明信用村(社区)”94个。该县还多次组织行业部门和乡镇召开联席会进行专题研讨,印发实施《安远县文明信用户认定与激励政策享受管理办法》。其中,县级层面20多个部门单位分别在医疗保障、就业就学、信贷优惠等多个领域制定系列激励措施达50余条。

  值班编辑:范晶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郑荣林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