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直击防汛一线:全民日夜护堤 大学生返乡支援防汛守护家园
来源: | 日期: 2024年07月11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这是我们的家园,巡堤是应该的!”——村民程茂招
“只有走到第一线防护,才能更好守护!”——返乡大学生魏明亮
“虽然天气很热,但大家都在坚守岗位。洪水不退,我们就不退!”——帮扶干部陈斌
“防汛工作,绝不能有丝毫松懈!”——联圩镇镇长徐飞
在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五星圩,面对超警戒水位,记者看到的是一幕幕坚守与奉献,听到的是守卫家园的铿锵之音与共同心声!
联圩镇位于赣江尾闾,是新建区最早启动防汛、最晚下堤的地方。境内的五星圩,圩内有塘港、下堡、东岸、下沙头四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12.76公里,连续10多天,近百名巡堤员坚守在堤坝之上,其景其情,令人感动。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赵琼、实习生黄晶





巡堤:一天12次巡查,身上全是汗渍
烈日烘烤着大地,巡堤员们头戴草帽、手拿铁锹在堤岸边巡查。在五星圩防汛点,每公里6个人值守,每隔2小时巡查1次,全天12次。
7月9日10时32分,来自新建区融媒体中心的帮扶干部陈斌,出发前往堤坡。
“巡堤主要看什么?”记者问。
“堤身、堤坡、堤脚都要巡,主要是看有没有渗水和泡泉。”陈斌说。
在堤脚处,陈斌发现沟渠中还有些许渗水。为让渗水更好流出,巡堤员们挥动着铁锹将沟渠中的淤泥铲出。
堤上烈日刺眼,间隔百米,便有一把遮阳伞,这也是巡堤员们的休息点。伞下,来自新建区住建局的胡茂春和同事在短暂休整,汗渍早已在防汛衫上定型,他不时用手腕上系着的湿毛巾擦汗缓解暑热。
“巡一次就浑身大汗,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胡茂春说。
“我们在这里一守就是一天。”陈斌说。一顶草帽、一双袖套是他所有的防晒装备。第一天刚来时,他什么防晒措施也没做,两条胳膊一下就晒黑了。“天气再热,熬一熬也就过去了,希望洪水早点退。”陈斌说。
回到防汛哨所,桌上放了几片西瓜,还有一些冰镇饮料,这都是附近村民自发送来的。
守堤:返乡大学生主动报名上岗巡堤
9日11时许,23岁的魏明亮刚结束新一轮的巡堤,眼神中透着些许疲惫。
魏明亮来自赣南医科大学,刚刚毕业。7月5日,得知家乡汛情吃紧,他立即赶回家,主动报名上岗巡堤。
按照巡堤轮值安排,每天4个班次,一个班次6个小时。7月8日傍晚6时,他第一次来到堤上,没过多久就大汗淋漓;坐在遮阳伞下,隔着一个麻布袋,他仍能感觉地上冒出的热气。
夜里,魏明亮特意带上蚊香驱蚊,没想到无济于事。“晚上,会听到各种虫鸣,最担心有蛇出没。”魏明亮说,为抵抗睡意,他每隔十多分钟便忍不住出去走走。
巡堤虽苦,但魏明亮直言“很有意义”。他说:“人在,心安!哪怕出现了险情,我也可以在第一线支援,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6月28日,联圩镇发出一封《致全镇人民的一封信》,呼吁在外的村民回家参与家乡防汛,先后有230余名村民返乡,走到防汛一线。
护堤:以堤为“家”,日行万步排查险情
徐飞,新建区联圩镇镇长,五星圩管理责任人。7月9日白天,他头顶草帽、脚穿雨鞋,忙着督查巡堤工作。在堤上,他已经待了9天。五星圩的警戒水位线是19.5米,当天中午12时,五星圩水位达20.82米,超警戒线1.32米。
“五星圩位置比较特殊,它位于赣江尾闾地区,是启动防汛最早、下堤最晚的地方。”徐飞介绍,6月26日,五星圩直逼警戒水位,当天傍晚,五星圩防汛指挥部正式成立,村组干部、党员提前上堤,村里紧急组建20支抢险突击队。上堤后,徐飞的吃住便全在指挥部。
清杂清障、拉线通电、储备防汛物资……刚上堤时,徐飞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7月3日,天气转晴,五星圩水位开始走低。在徐飞看来,退水期更不容麻痹大意。他坦言,“险情不可怕,就怕发现不了险情酿成大祸。”特别是农田、池塘极易发生泡泉,只有穿着救生衣趟在水里才能发现。经过细致排查,徐飞发现了多个泡泉并及时处置。
13时,刚吃完中饭的徐飞又走上堤坝,踩着田埂认真巡看。“只有用脚丈量了,眼睛看见了,才能放心了。”徐飞说。
值班编辑:朱晓辉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