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中的河畔小村:一边是负重前行,一边是岁月静好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4年07月10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高译丹、实习生陈慧、柯莺莺

  7月酷暑,午后空气中弥漫着灼热的气息。

  南昌县幽兰镇外洪水位还没退,超过警戒线0.34米。

  长乐圩堤上,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巡堤查险,短短几分钟,大伙背上汗湿一片。

  距离圩堤200米左右,有一座小村庄,穿过几座农屋,老人们躲在树荫下乘凉聊天,田间还有一群村民劳作的身影……

  7月9日下午,南昌县幽兰镇杨树村,村外防汛巡堤人员顶着烈日守护安全防线,村内一切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所谓岁月静好,是有人负重前行”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

  ●午后

  酷热中的巡堤人

  7月9日下午3时许,长乐联圩幽兰镇段,太阳炙烤着堤坝,地面温度达到45℃,晒得人汗珠直往下滚。“这热气从脚底往上冒。”刚吃完盒饭的郑爱国,带着5名队员开始了新一轮巡查工作。从堤脚到堤顶、内坡到外坡,他们戴着草帽,拿着铁锹,一字排开,站在斜坡上,不时往草丛里戳,对每个地方仔细巡查,不放过一处疑点。

  郑爱国是幽兰镇少城村党总支部书记,是连续多年参加巡堤工作的“老把式”,对巡查路段再熟悉不过,尽管如此,在上坡路段仍一脚踩偏差点摔倒。

  “这算什么,现在地干了好走多了,下雨时才难走呢。”郑爱国说,下雨时泥土地湿滑,摔跤是常事,地上铺了草甸能好些,一旦下雨,草甸也不起作用了。另一名巡堤人员黄杰是一名“新手”。“现在每天走六遍,已经很熟悉这里的路了!”黄杰笑着说。

  刚巡查400米左右,大家的衣服就被汗水浸湿,贴在身上,黝黑的颈部和手臂在阳光照射下泛着一层光亮。

  一轮巡堤一公里,巡查一个来回要40多分钟,六人的衣服早已湿透,他们顾不上休息,一人连喝2瓶矿泉水才缓过劲来。

  村口下棋的老者

  紧挨着长乐联圩的村庄是杨树村,连日来的高温,并没有挡住村民外出的脚步。

  蝉鸣声声,打破午后的宁静,村民老刘结束午休,走出院子,朝着几座农屋中间的小巷走去。此时,棋友也刚到不久,一旁的小板凳上放着一盘围棋。老刘迫不及待地加快了脚步,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将棋盘摆好,接下来就是“开局大战”。

  一边是下棋的老人,另一边则是在树荫下乘凉的老太。几位老太如往常一般,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此时杨树村妇联主席黄腊花骑着电动车穿过村口,热情地和老人打起招呼。“腊花,堤上还有人巡逻啊?这天好热,要给他们送点西瓜去不?”一位老太太问黄腊花。“已经送过去了,瓜好甜!”黄腊花笑着说。

  黄腊花骑车路过一片稻田,此时几位村民正在收割稻子,眼下农活正忙,村民们卷起裤脚站在稻田中,辛劳而安然地忙碌着。

  ●傍晚

  重复的路段,拉网式排查

  9日17时,值守的郑爱国等六人再次结队出发,此刻高温稍有和缓,堤顶吹来阵阵凉风,白鹭飞过,江面荡起涟漪。但凉风被挡在堤顶,圩堤的背面仍非常闷热,郑爱国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于重复的路段进行拉网式排查。

  抚河三阳站(记者注:幽兰镇等地的水位由该站进行测算)水位虽高于警戒线,但已呈下降趋势。“退水期比涨水期更需保持高度警惕。”郑爱国说,全面退出警戒水位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并且堤防长期位于高水位,长时间浸泡后,堤面松软易发生渗漏,防守任务仍艰巨。

  “今年没有一处渗漏点。”郑爱国说,越是这样,大家越不能松懈,不能放松防汛这根弦,他们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2小时巡查一轮。

  又一轮巡查结束,大家的神情轻松许多,穿着沾满泥巴的胶鞋走上堤顶,感叹道:“上来就凉快多啦!”回到集装箱休息时,他们脸上的汗珠已被吹干。

  家里一口热饭,独缺堤上一人

  夕阳西下,村民龚琴来到二楼阳台,将白天晾晒的被子和衣服收进屋内,在楼上远远看到从田间耕作归来的公婆。快速收好晾晒物,她就来到一楼厨房准备烧菜。

  一缕炊烟升起,两位老人从屋内拿出椅子,在院子里休息一会。十几分钟后,一桌热菜端上桌,龚琴喊来公婆和三个孩子一起吃饭。饭桌上,老人询问起儿子的情况。龚琴的丈夫刘建斌是村里的干部,现在还在堤坝上坚守,虽然离家就是十几分钟的路程,但他没空回来吃口热饭。饭后,龚琴与丈夫简单通话后,告知公婆:“老刘他要凌晨才能回来,他让你们先休息。”

  一边是日以继夜坚守,一边是忙忙碌碌劳作和生活。一线巡堤人,用一份默默付出,换来了家人的安心,而家人的牵挂又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夜间

  圩堤上的一抹光亮

  晚上8时许,长乐圩堤闪烁着一抹光亮,巡堤工作仍未放松。

  “白天就是累点,晚上才困呢。”黄杰说,深夜到凌晨2时,是他最困的时候,困了他就用走路、洗脸、吃东西等方法醒神,只要熬过这个时间段,他就能坚守到天亮。

  晚上巡查的工具比白天多了一样,那就是手电筒。黄杰介绍,外面有路灯,基本能看清路,手电筒用于查看有没有渗漏点。

  “晚上巡查要比白天时间长,慢点走,以免摔跤。”黄杰感叹道。杨树村村民刘小林也赶来支援,连日来,他都加入了夜晚的巡堤队。“我们的家园,我们自己守护好!”刘小林语气坚定。

  枕着幸福和安定入眠

  “奶奶,我再跟弟弟去玩一会,可以不?”晚饭后,8岁的小孙女向奶奶邓菊平撒娇道。看着孩子们在自家院子里骑车玩乐,她走出家门,望了望不远处的堤坝,原来她的丈夫刘小林还在防汛一线坚守着。

  天色已暗,堤坝上的一盏盏光亮,在村民眼里,就像夜空的星星一样耀眼,带给人们幸福和安定。

  邓菊平说,丈夫刘小林一直在南昌城区做泥瓦匠,今年7月1日响应镇里号召,返回家乡支援防汛;7月9日这天,丈夫又要值晚班,晚饭还没吃,就去了堤上,虽然家里距离堤坝只有短短几百米的距离,但是心中仍有牵挂,每次巡堤前,她都叮嘱丈夫要注意防暑。

  晚上9时许,邓菊平带着4岁的小孙子洗漱好,然后把孩子抱上床,此时,白天的暑气渐渐褪去,孩子很快入眠,看着孩子沉浸在睡梦中,邓菊平感觉充实安定。

  洪水不退,我们不退!在南昌县幽兰镇,有一大批像刘小林这样的返乡人员,他们毅然奔赴在防汛一线,为家人,为百姓,筑起一道安全防护网。

  值班编辑:范晶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杨进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