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晴热 为何还要巡堤查险? 专家:仍有水域为高水位 堤防被浸泡易出现险情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4年07月10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文/皮婉婷、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实习生洪智美
从7月3日开始,我省降雨停歇,此后晴热高温天气“无缝衔接”,被大家调侃为“大火收汁”。可有人感到疑惑:持续晴热,我省为何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巡堤查险——从7月3日16时至9日16时,6天内我省累计投入巡堤查险人力16.1236万人次。可以说,巡堤员们都是顶着烈日、承受高温在防汛一线坚守着。
7月9日,我省水文专家回应称,巡堤查险看的不是天气,而是水位。堤防在长时间高水位浸泡下极易出现泡泉、散浸等险情,为实现险情“早发现、早治理”,避免出现“小险酿大灾”的后果,需要对堤防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
◎雨虽停 江西仍有12河(湖)20站水位超警
今年入汛以来,江西降雨偏多。据统计,一直到7月2日,我省平均降雨量108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3成,列历史同期第4位。共发生14次编号洪水,45河(湖)112站次发生超警戒洪水,超过2020年全年超警戒站次。其间,我省降雨量、河流洪水屡破历史,鄱阳湖水位也较常年同期偏高。
“截至7月9日16时,全省仍有12河(湖)20站水位在警戒线以上,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湖区、五河尾闾及修河流域。”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水情处处长张阳介绍,尽管我省早已雨停转晴,但我省仍有部分水文站超警,处于高水位。以鄱阳湖星子站为例,7月9日16时,该水位站水位为20.84米,超警戒1.84米,较常年同期偏高2.76米。
实际上,高水位的不仅是水文站。据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数据,截至9日16时,我省调度大中型水库中峡江、廖坊水库水位分别超汛限0.78米和0.45米。
◎鄱阳湖仍将维持高水位至7月下旬张阳介绍,随着降雨停歇,当前,我省鄱阳湖区及五河尾闾地区的多个超警戒水文站已于7月初开始出峰转退,五河控制站水位也呈下降趋势。目前,长江九江段、鄱阳湖、修河正处在退水期。
不过,张阳也提到,河湖洪水的消退需要一定时间,水位不会一下子就回退到警戒线以内。以鄱阳湖为例,自出峰以来,其水位已下降 0.7米左右,日退幅为0.1米~0.2米,预计星子站水位7月下旬初回退到警戒线(19米)以内。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鄱阳湖仍将维持高水位,给防洪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此外,在江西省水利科学院防灾减灾与水工程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王萱子看来,即使我省沿江滨湖地区已有约一个星期没有下雨,但鄱阳湖水位依旧居高不下,我省部分水位站点仍维持超警戒水位,缘于6月以来我省降雨量大导致五河来水量大,且今年强降雨出现时间较往年偏晚,与长江上游洪水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叠加,鄱阳湖洪水和长江洪水遭遇,导致江湖洪水相互顶托,高水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退。
◎退水期不等于安全期
“退水期不等于安全期,水在消退并不代表堤坝就安全了。”王萱子表示,虽然我省天气已转晴热高温,但鉴于沿江滨湖地区的堤防维持高水位运行时间已长达半个月,抗险能力降低,极易出现泡泉、散浸、漏洞、跌窝、裂缝、滑坡等各种险情,即便现在水位在消退,仍存在发生险情的隐患。
王萱子称,巡堤查险看的不是天气,而是水位。圩堤在高水位里浸泡时间越长,险情会越来越多。此外,在退水期,退水时水流产生的牵引力会导致堤防应力产生变化,随着堤坝内部浸润线下降,易产生崩塌、开裂险情,导致堤防出现险情风险上升。因此,为实现险情“早发现、早治理”,避免出现“小险酿大灾”的后果,各地便需要按照巡堤查险“四个六”要诀,对辖区内的责任堤段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
据悉,截至7月9日16时,全省累计投入巡堤查险人力34.40万人次,抗洪抢险人力13.45万人次,机械设备7612台套,物料(土石方)42.08万立方米。
值班编辑:范晶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