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已故名人,技术伦理底线岂容践踏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4年03月18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宋海琴

  近期,网络空间掀起AI“复活”风潮,利用AI换脸技术,打破真实和虚拟的界限,延续逝者“数字生命”。辽宁抚顺的孙先生用此技术“复活”已经病逝的父亲,以父亲口吻向91岁的奶奶报平安,感动网友:“看到了AI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才是科技发展的初心”。

  然而,一些网络博主使用AI技术“复活”已故名人的做法,却引发轩然大波。纵观这些涉事账号,不难发现,这背后暗藏着专业团队运营。他们利用AI技术,还原张国荣、李玟、乔任梁等已故名人声音和影像,通过视频向网友“问好”“表达思念”,明面上打着高科技治愈人心的幌子,实则利用AI换脸技术引流,炒作,达到收费牟利的目的。

  此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多位逝者亲属发声抵制。网友也纷纷表示:“此举是对逝者和逝者家属的极度不尊重,建议起诉。”

  笔者认为,擅自利用AI技术“复活”已故名人,不仅侵犯了逝者及其家属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更是对技术本身的滥用,无疑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任何高新技术的运用,都应以遵守法律、尊重伦理为前提,技术与伦理底线不容践踏。

  从法律角度来看,虽然现有法律对逝者肖像权的保护尚无专门规定,但《民法典》对于肖像权的基本保护原则仍然适用。针对恶意使用或未经授权商业使用逝者肖像的行为,已然越过了法律的红线。肖像权作为人格权的一部分,逝者近亲家属在特定情况下,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从道德伦理角度来看,此滥用AI技术牟取私利的行为,更是对技术伦理的严重挑战。技术伦理即技术发展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技术应服务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而非满足私欲或追求刺激。利用AI技术“复活”已故名人,不仅无法带来正面影响,反而可能误导公众、破坏社会道德秩序。当这种行为被广泛传播和模仿时,社会的道德底线将被不断挑战和突破,人们的道德观念将变得模糊和混乱。

  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伦理底线的行为,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止。首先,法律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我们还应加强技术伦理教育,提高公众对技术伦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树立起正确的技术伦理观念,才能有效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此外,媒体和社交平台也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对于涉及利用AI技术“复活”已故明星的内容,予以坚决删除和封禁。

  技术的发展应与伦理道德相协调。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只有当我们共同守护好技术伦理的底线,确保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和道德性,才能推动技术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技术的价值。

  值班编辑:范晶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游静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