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鄱阳——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的转型融合之路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4年03月06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智能化大米加工生产线 罗贤坤摄

  稻虾共作大丰收,农户喜笑颜开

  柚海庄园的马家柚

  鄱阳县水稻丰收场景

  文/本报全媒体记者游静 陈文秀  图/鄱阳县委宣传部提供(除署名外)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黄庭坚不会想到,他在《水调歌头·游览》中写下的这句词,会成为900多年后鄱阳县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连续14年粮食产量超20亿斤,种植面积、总产量蝉联全省“双第一”,鄱阳县被誉为江西“第一粮仓”。据测算,全国每1000个人的饭碗中,就有4人盛着鄱阳米。

  鄱阳县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仅去年就引进农业项目13个、签约额61.85亿元,项目数、投资额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双第一”。

  近日,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和江西省社科专家走进鄱阳县,切身感受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成果。

  如何将一粒稻谷“吃干榨净”?

  鄱阳实践: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向科技要动能拓展全产业链

  作为古饶州府治所在地,鄱阳素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州”的美誉。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国土面积;无论是水域面积,还是耕地面积,鄱阳在江西都是数一数二。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78.1万亩,连续14年产量超20亿斤,产量占全省二十分之一、上饶市三分之一。作为产粮大县,鄱阳如何将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把一粒稻谷‘吃干榨净’,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鄱阳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大新说,公司已从一家水稻种植企业,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仓储及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农业企业。

  “我们拥有3.64万亩高标准良田,还和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建立了30多万亩‘订单式’水稻种植基地,建有年产10万吨精制大米及可容纳10万吨恒温仓储设施的智能化大米加工生产线,去年产值超过10.6亿元。”孙大新说,以前,他们的产品可能就是大米,现在,这一粒粒稻谷有了更多“含金量”——

  稻米精制过程中产生的碎米,供米粉厂作为原料,加工成米粉;稻谷在加工中产生的米糠,在鄱阳湖油脂厂基地榨成米糠油。米糠油独含谷维素,植物甾醇、维生素E等含量远高于其他食用油,市场供不应求;糠榨完油之后的膨化料,直接当饲料售卖;稻谷在加工中产生的谷壳,被压制成生物质颗粒,成为生物质发电厂抢手的燃料……

  这是鄱阳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的生动缩影。

  “鄱阳是农业大县,但也面临精深加工企业数量较少、多数加工业还以粗加工为主,精细产品少,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有不足等问题。”鄱阳县委常委、副县长徐卫东坦言,如何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县委、县政府思考和发力的方向。

  为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鄱阳县深化“头雁引航·雏鹰振飞”行动,投资近6亿元打造鄱阳湖小龙虾、鄱阳湖优质稻米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6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0家。

  “为拓展农产品附加值,我们对招引进来的企业,也有相应的协议。”徐卫东说,比如王老吉在鄱阳的工厂,一期生产矿泉水,二期生产饮料,协议里就规定,要用鄱阳县的种植原料研发一款饮料产品,成功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鄱阳县180多万亩良田,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为激发招商引资“向心力”,吸引企业入驻,2023年出台了《鄱阳县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引了一大批“链主型”“头部型”农业加工企业落户。

  如何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鄱阳实践:农旅深度融合,既有风景更有“钱景”

  这里的马家柚,不论斤卖,而是论个卖:一个柚子最高卖到98元。

  为什么能卖这么高的价钱?因为柚子纯有机。4000亩柚子树,除草从来不用除草剂,而是每年有10名员工人工除草60天以上。山上的水管通向每一株柚子树,喷灌用的都是自有水库的水,喷的药都是生物制剂。每棵柚子树下,每年要埋入30公斤农家肥。

  这个果园叫柚海庄园,投资者余康华是鄱阳人,10年前返乡创业。在核心园区,余康华投资1.4亿元、按超五星级标准建起了高档度假酒店,去年正式营业,旅游旺季一房难求,“我们不计成本投入柚海庄园建设,就是要做最好的农业,让它成为庄园式果园、公园式的果园,我们的马家柚,要成为全国最好的柚子。”

  有了产业、酒店,怎么吸引人?投入8000万元,建成22公里产业路,鄱阳县将万亩柚海庄园与周边1.1万亩有机白茶产业园、1.2万亩有机油茶基地、4A级青丘滑草场串联起来,打造成集采摘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旅结合产业板块。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走进德义源万亩油茶基地,不少游客们会吟上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这句佳作。该基地负责人江期文,把这里的油茶做成了知名品牌,名字就叫“花深里”。

  为了做到纯有机,油茶树抚育采用人工除草、人工除虫、不用化肥农药,甚至不让塑料制品进山。这里的山茶油,通过了中国、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有机认证。油茶树林下散养的鸡及所产鸡蛋、自产的茶叶和水稻分别经过了有机认证。

  一条产业路,串起一个产业示范带。在鄱阳,像这样的产业路还有很多条。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鄱阳县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布局,在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上下功夫,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建成万亩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23个,串起多条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2023年新增特色产业基地131个。

  坚持农旅融合,既有风景更有“钱景”,是鄱阳县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写照。目前,该县已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个,3A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点34家,柚海庄园被认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团林乡铜钱村(狮子山)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了知青茨山、金丘时光等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

  如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鄱阳实践:创新机制联农共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不久,就能吃上我们稻田里的小龙虾了。”乐丰镇茨山村农户高启义咧嘴笑道。一季稻、两季虾,50多岁的他,每天忙得有滋有味。

  茨山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以前村民从事单一的粮食生产,亩均收入不超过600元。近年来,鄱阳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乐丰镇打造了3000余亩稻虾示范基地,发展以水稻种植、龙虾养殖为主体的“稻虾共作”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高启义算了一笔账:“现在稻虾共作,亩均收入有3000多元。”去年他100多亩稻虾共收入30多万元。

  “目前,稻虾共作收入在茨山村整个家庭收入占比达到36%,带动北部8个村470余户村民加入了稻虾共作合作社,稻虾共作面积由1.4万亩扩大到2万余亩。”乐丰镇一级主任科员张春柏说。2023年,乐丰镇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稻虾共作基地被评为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按照“南菜北药中茶果”产业布局,鄱阳县已形成“1+5+N”(1即粮食,5即稻虾、农渔、茶果、油茶、中药材等产业集聚区,N即N个万亩基地)产业发展格局。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8.5万亩、养殖水面面积33万亩、稻虾共作面积14.4万亩、茶果面积14.2万亩、油茶面积11.3万亩、中药材面积10.4万亩,特色产业规模达到106万亩,带动农户10万余户,户均增收3240元。

  近年来,鄱阳县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利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创新机制联农共富,探索形成了土地出租得租金、小额贷款筹本金、入社出工挣薪金、入股分红赚股金、产业发展获奖金的产业帮扶“五金”增收法。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统筹资金2.2亿余元为每村兴建1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创新“团购物业”,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建设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对外出租。打破村域界限,采取联村运营方式抱团发展,与企业共同开发经营规模较大的闲置资源和低效低值自然资源。引导村集体组建中介服务组织,对外提供有偿服务,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2023年,鄱阳县52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都超过10万元,总量达1.2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8574元增长到2023年的17053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做优主导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强加工产业、做响优势产业、做旺休闲产业、做活乡村经济,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全力以赴建设农业强省贡献鄱阳力量。”徐卫东说。

  【专家点评】

  做精做强产业链 促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省社科专家、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 郑瑞强

  看鄱阳稻田春意盎然、车间生产紧张有序、乡村游客往来如织,“丰”景独好,深感强县兴村富民更需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宜农则农,精准施策,在既有基础上拓展延伸,在产业链条上做精做强,在发展环境上优化提升,运用守正创新的智慧推动形成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加速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全面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着力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鄱阳毫不放松抓好粮油生产,筑牢粮食安全之基;凝心聚力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秉持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思维,抓好加工延链、科技补链、园区壮链、新业态优链等关键环节,突出科技助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生态促农、融合富农“五个重点”,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创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紧密产村及产农利益联结机制,重组发展要素资源、重塑产业经济结构,不断增进现代农业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走出一条具有鄱阳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持续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利企富民兴村良好态势。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促进县域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促互益,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而产业振兴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鄱阳坚持系统思维,坚持“连点成线、拓线成面、突出特色、整体推进、产村融合、建管同步”原则,以改革破除机制障碍,以创新激活发展动力,以要素保障发展质量,统筹市场运作与制度保障,兴修“产业路”、拓宽“示范带”、建设“美丽乡村”,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更是推动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统筹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行探索,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民生福祉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值班编辑:肖琳琪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游静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