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丨家乡喜事我来说
来源: 江西日报 | 日期: 2024年03月04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原标题:
家乡喜事我来说
——沿着总书记的脚步看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步履不停,一次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指明方向。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江西日报携手河北日报、南方日报、内蒙古日报、新华日报、黑龙江日报、广西日报推出“家乡喜事我来说”——沿着总书记的脚步看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主题联动报道,深入采访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部分地方,传递群众心声,讲述家乡发展喜人成就,展示广大群众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完整报道请登录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占绍林:
“千年瓷都”焕发“年轻态”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景萍 整理
新闻回放: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省景德镇市考察调研。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总书记饶有兴趣地了解制瓷技艺流程、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等情况,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
饱含景德镇元素的舞剧选段《瓷影》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舞台;春节假期,景德镇旅游业火爆出圈……近段时间,我的家乡喜事连连,162万景德镇人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江西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占绍林。 摄影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景萍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景德镇市考察调研,同我们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鼓励我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特别强调要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令我们振奋不已,并深感重任在肩。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我们全市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全力推进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精心营造具有艺术感、充满烟火气、彰显国际范的城市氛围,我的家乡因此成为更多人眼中的“诗与远方”。春节期间,众多游客循着总书记考察时的足迹,实地领略精彩的陶瓷文化魅力,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93.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96亿元。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外形酷似古代砖窑的拱形建筑,风格独特,成为网红打卡地。摄影丨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
此外,现在的景德镇还吸引了6万多名国内外“景漂”前来追梦圆梦,“千年瓷都”焕发了“年轻态”。历史上景德镇“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人文盛景正在重现。
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大队长刘文斌:
渔民们有了新岗位
内蒙古日报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 乌拉特前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 靖 整理
新闻回放: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

▲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大队长刘文斌。 (资料图)
我曾经是个渔民,为了更好地保护乌梁素海,转岗每天带队进入乌梁素海巡逻,救助受伤和落单的候鸟,制止偷捕偷猎行为。如今,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已成为我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我们渔民的生活。去年6月,总书记到乌梁素海考察时,我负责开船,总书记详细地询问我的生活工作情况,我特别感动。得知渔民们有了新的岗位,生活越来越好时,总书记欣慰地说“很好”。每当回想起与总书记的对话,我的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激动。
为了促进当地生态修复,近年来,乌梁素海实施了渔民上岸工程。大家纷纷收起渔网,从事旅游服务等工作。湖泊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我们也从原来的靠海吃海,转变为爱海护海。

▲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梁素海风光。 (资料图)
如今的乌梁素海,水美鱼肥,飞翔的候鸟与摇曳的芦苇相映成趣。乌梁素海的鸟类达260多种,数量有600多万只。
生态环境的好转,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打卡。2023年,乌梁素海接待游客4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822.57万元。“塞外明珠”乌梁素海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
江苏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源:
和邻居们一起上榜“创新100强”
新华日报记者 孟 旭 整理
新闻回放:2023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总书记走进展厅、研发车间、光电实验室,察看产品研发、生产、测试流程,询问企业设备产品的性能、用途、市场等情况。
人勤春来早。春节刚过,我和团队就投入紧张繁忙的研发工作。
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的大事,也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去年7月5日,总书记到江苏考察,首站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在华兴源创,我现场向总书记汇报,这让我和我的团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激励。总书记鼓励我们,要把握历史机遇,大显身手、勇攀科技高峰。我们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江苏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源。 (资料图)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我真切地感受到家乡一系列的喜人变化。
放眼苏州,创新的氛围更浓了。去年7月,“2023苏州民营企业创新100强”榜单发布,苏州工业园区28家民企上榜,华兴源创是其中之一,其他很多是我们的近邻。争分夺秒搞研发,在整个园区蔚然成风。就拿我们公司来说,研发人员占比已达43%,授权发明专利99%转化为公司主导产品。
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在我的家乡苏州,科技企业逐渐从“物理集聚”走向“化学反应”。“客户在身边、供应商在对面”的故事频繁上演,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不断延伸。
在同一片热土上,大家你追我赶,各领风骚,加速壮大。我由衷地为家乡的这些变化感到自豪。
河北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居民刘炳辉:
在“15分钟生活圈”里体验幸福
河北日报记者 解丽达 整理
新闻回放: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总书记来到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食堂,同社区工作人员、现场办事群众、就餐的社区老人等亲切交流,仔细查看民情台账,对社区开展的便民养老服务等表示肯定。
我的家乡雄安新区既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发展之城,也是一座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最近身边的喜事可真不少,社区食堂、养老驿站、便民服务站就建在家门口,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我最开心的事,就是把外孙从唐山接到雄安上小学,出了小区门左转步行两分钟就能到学校。
看到眼前的幸福,我时常想起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南文营社区时的温暖情景。当时,总书记说:“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我们回迁群众,让我们很感动。

▲河北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居民刘炳辉。摄影丨 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
2021年回迁前,我家住在安新县大王镇于庄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刚开始我也不乐意搬,舍不得自己的院子。后来,我搬进了南文营社区,慢慢爱上了这个新家。站在楼房的阳台上,开窗就能看见绿,小区就像一个大花园。出了小区,周边有3个公园,早晚出去遛遛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搬进新楼时,屋里都给装修好了,几乎是拎包入住。灶具、淋浴什么都有,买水、买电、买燃气,只要上网就能办。过去在农村烧土暖气,现在都是集中供热。
5分钟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到菜市场、小学,15分钟到医院、中学……雄安新区在规划里为百姓描画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生活在“15分钟生活圈”里,我们的社区就是一个幸福的新典范。
值班编辑:喻妍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