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特别策划 | 看“千万工程”点“靓”江西乡村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4年03月04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编者按】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亲切地对乡亲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很关注乡村振兴。”

2024年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江奔流有其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万工程”,造福万千农民群众。与浙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江西,从“千万工程”中领悟真谛,从“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中汲取智慧,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殷殷嘱托记心间,感恩奋进永向前。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推出大型融媒体策划:从“浙里美”到“赣得美”——看“千万工程”点“靓”江西乡村。多路全媒体记者奔赴赣鄱乡村,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要求,深入田间地头和村落,通过镜头和笔触,记录乡村发展和时代变迁,见证“千万工程”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千万工程”经验是什么?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整治农村环境、解决“脏乱差”问题入手,由点及面,扩容建设,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已经成为涵盖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于都县潭头村

产业·振

“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产业为基础。

“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

——习近平

“硒”望起

2月19日晚,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委会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这里正举行潭头村一年一度的旅游合作社分红大会,村民们开心地边聚餐边领红包,给年味尚未消散的村庄增添了浓浓喜气。“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从2019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可以得到一笔分红!”村民刘文忠喜滋滋地说。

谁能想到,这个给村民分红的村庄,十几年前还是一个无产业、无项目、无设施的贫困村,短短几年时间,村集体经济就从不足5万元增长到35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2.3万多元。

走进潭头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林立,富硒蔬菜大棚随处可见。在富硒水稻基地,村民抢抓农时早早种下的油菜,如今花香醉人,黄灿灿的花海给这片红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路上时不时有游客路过,留下阵阵欢笑和赞叹。

村里各式各样的文化墙赏心悦目,其中一面巨大的文化墙格外醒目——“心”字造型上挂满村民的笑脸图片,有着特殊意义的数字“520”映衬着村民们的感恩之情和奋进之志。这些文化墙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透露出村民们一心向党、勤劳致富的坚定信念,成为这个秀美村庄的一道风景。

“以前,这里是一个没有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穷村庄,大家的精气神也聚不到一起,感觉就是一盘散沙。”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感慨地说,“十三五”时期,这个村庄是于都县典型的贫困村,曾留下“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禾桶一上楼,无米下锅头”的俗语。穷则思变,2016年,于都县组织人员去浙江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潭头村村干部学习回来后,一起思考村里的短板和优势,共谋发展之道。最终,大家统一了思路,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潭头村地理位置优越,红色文化背景深厚,富硒土地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大做文章。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2019年开始,村里以文化、富硒产业等为依托,揭开以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幕。

产业的兴旺,振奋了村民精神,刷新了村民观念。很多村民告别了“候鸟式”外出打工生活,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经济收入大增。

依托富硒农产业,潭头村以“村集体+旅游企业+村民”模式成立旅游合作社,并配备了别具特色的富硒食堂,可供800人同时就餐。“我们食堂很受欢迎,游客都对这里的卫生、菜品、服务等赞不绝口。就拿我们的全‘硒’宴来说,取材都是当地的农产品,荤素皆有,口味纯正。这里还单独配备了孝老食堂,村里达到一定年纪的老人来用餐,都享受费用减免。”在食堂上班的村民林美荣说。

林美荣今年54岁,儿女在外地工作,她在食堂成立之初就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刚开始,食堂生意清淡,薪水也低。但是现在,她月收入有4000余元,工作越干越有劲头,家庭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林美荣说,食堂就是自己的家,一定要用心做好服务,才对得起前来用餐的广大游客,食堂才能赢得好口碑。

民以食为天,食堂经营得有声有色,让村里旅游业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到潭头村打卡的旅客数量和旅游经营收入实现了双递增,村风村貌随之不断提升,形成了产业越旺、邻里越亲、村庄越美的良性循环。“村里变化太大了!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村这股团结奋进的劲头!”65岁村民刘次发激动地说。以前他的家庭条件较差,在镇、村干部的关心下,他当起了村里的保洁员和治安维护员,每月工资近2000元,加上旅游分红等其他收入,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了。

“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省于都县时这样嘱咐。几年来,于都人牢记嘱托,紧扣“长征源头 生态硒都”战略发展定位,大力实施“硒+”战略,推动富硒产业发展,将“富硒牌”打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响。如今的潭头村,依托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产业,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农民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潭头村的探索之路,是我省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村、民宿村、美食村、电商村……赣鄱大地上一个个像潭头村一样的小山村,在发展实践中立足资源、找准定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开创了乡村振兴新局面。

高安市丁家村

人才·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习近平

雁归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些年,大量肯吃苦、有担当、敢创新的优秀人才投入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在江西高安,就有一名“90后”海归,他毅然从上海辞职回到家乡当农民,短短7年时间,从一个种田门外汉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职业农民,获得“全国十佳农民”、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称号。

1992年出生的丁旦,是高安石脑镇丁家村人,父母于2007年开始经营一家粮油公司,成为当地大米加工行业的佼佼者。父母事业的成功为丁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他本科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系,毕业后赴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消费者市场营销硕士。

硕士毕业后,丁旦一心想回家,却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父母认为,如果毕业后直接回自家公司工作,很难学以致用。“他们希望我在外面见见世面,再回来。”于是,丁旦去上海工作了两年。其间,他在一家上市企业负责品牌营销策划,可谓“专业对口”——日常接触的都是国内顶尖的商业大咖,服务对象也多是大品牌大客户。正如丁旦父母所希望的那样,丁旦在上海工作的那段时间,不论眼界还是思维,都得到了拓展。

丁旦于2017年回到了家乡。对此,他语气坚定地表示:“出去就是为了回来。我的家在高安,根在高安,我的理想就是传承、传播中国农业,以实现‘精农报国’。”

回到家乡的丁旦当然也可以有更高起点,但他认为,应该另辟蹊径,通过独立完成一个农业项目,“窥一斑而知全豹”掌握农业产业链的致富密码。于是,他选择从水稻开始,希望通过科学种植,让家乡的水稻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

初回农村的丁旦在农业方面一窍不通,只能挽起裤脚下水田,从水稻种植、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一一向农民学习,并通过参加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向优秀种植户拜师学艺。

经过几年努力,丁旦流转水稻基地9400亩,组建了由当地村民组成的“田管家”队伍,设计出底薪加分红的激励机制来种好田、出好粮。丁旦笑着说,他创新的“田管家”模式很难复制,因为他对于利润的要求是“不亏钱就好”——他不仅给每名“田管家”发工资,年终还会根据收益情况给他们提成60%的利润,“保证他们不会亏钱,且赚大头,所有的风险我来担”。丁旦觉得,只有把更多的利润让给“田管家”,才能提高他们种好粮和提高产量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我要带动其他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同样是来自高安石脑镇的青年胡鹏,与丁旦是发小,曾在广东打工多年。受回乡发展农业的丁旦所影响,胡鹏2019年春天回乡加入丁旦的水稻种植团队,至今“农龄”已有5年。

胡鹏的工作是负责水稻生产基地的运营,包括管理基地的十多个片区并带动“田管家”一起提高水稻产量,产出优质大米。2023年,“大管家”胡鹏所在片区的“田管家”,个人年收入最高赚了近10万元,而胡鹏的年收入也有20多万元。谈到这里,胡鹏高兴地告诉记者,“看到‘田管家’能够靠种植水稻提高收入,让日子更富裕,就更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现代农业是朝阳产业,我们年轻人可以在这个领域去大胆尝试!”胡鹏介绍,在丁旦的鼓励下,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学习现代农业管理经验,他和团队另外两名年轻人报名参加省里组织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习。他期待自己学业有成之后,能够像好友丁旦一样成为农业种植领域的带头人。

记者从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我省推出了多项举措。近年来,江西省各级财政投入4.5亿元,招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7万余人,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累计招生约8.2万人。截至2023年5月,江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人数由2012年平均每个行政村0.4名增至近5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将肯吃苦、有担当、敢创新的优秀人才聚集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是“千万工程”得以成功运转的人才密码。

井冈山市神山村

文化·新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习近平

星火耀

2月18日,沿着崭新的柏油马路进入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路边刚建成的“红色文化书房”是村民和游客的好去处,远处是设计新颖的精品民宿……短短几年间,神山村各类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上演了一出华丽而精彩的“乡村变形记”。

村里的“笑脸墙”上记录着村民们的心声:“党和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这是他们的肺腑之言,更是既让农民“富口袋”又让农民“富脑袋”的生动体现。

神山村的“笑脸墙”上,27张村民照片依次环绕,构成一个巨大的爱心造型;照片里无论男女老少,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笑脸墙”上方,一对年迈夫妇比着“胜利”手势的照片引人注目。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告诉记者,照片的女主人公名叫彭冬莲,那个“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的脱贫故事就出自她家。

用彭展阳的话来说,神山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村民血脉里吃苦肯干、不畏困难的基因。

彭冬莲的儿子左香云是红军后代。1929年12月,他的曾祖父左桂林为保护红军药库和掩护3名年轻小号手撤退英勇牺牲。“先辈们流血牺牲都不怕,我们还怕战胜不了贫困吗?”这是早些年左香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过上好日子,左香云尝试过修摩托车、卖手工艺品,后来利用神山村周边的毛竹,开办了竹艺品加工厂,注册“神山竹”商标,打造神山竹酒,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率先走上了致富路。“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儿子、孙子都成了有出息的人,我一个农村妇女,在山里大半辈子,能靠自己赚钱,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彭冬莲的幸福溢于言表。

“党和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彭展阳说,“在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6年多时间里,神山村的村民从未因为有政府的扶持就在家‘坐吃等要’。”

村民左四英是一个爱热闹的人,谈及神山村的变化,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彼时,村子与外界的联系仅靠一条羊肠小道。左四英说,以前到国道上等公交车得走近一个小时的土路,再坐一小时公交车才能到镇里。如今,道路的改善,是神山村蝶变的生动注脚。从砂石路到柏油路,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这条路不仅让村民们更方便走出去,也让社会各界可以更好地走进来。

而一组硬核数据更凸显出神山村的巨变。

彭展阳举例说,神山村成立黄桃、茶叶两个合作社,为每户脱贫户筹集产业发展资金2.2万元入股合作社,已发展种植地黄桃460亩、茶叶200亩;引进经营主体打造“神山感悟”乡村旅游品牌,标准化发展神山糍粑、农家乐、精品民宿、红培研学等产业,让群众享受薪金、租金、股金三重收益;全面完成危旧房砌体加固改造,新建爱心公寓,实现旧房变新房;成功搭建神山村“智慧乡村”平台,完成核心区人车分流旅游栈道、生活污水治理、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同时,引入吉安旅投公司开发神山旅游,打造4A级景区。

据彭展阳介绍,如今,神山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5A级乡村旅游点,全村从昔日38人留守到如今80%人口常住,“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彭展阳表示,神山村还通过举办红军烈士认亲仪式,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推出了乡风文明积分制度,定期评选清洁家庭和文明家庭等,不断强化思想引领。

“我们还组建了一支农民宣讲队伍,把感恩奋进的励志故事传递到全国。如今,村民们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彭展阳说。

近年来,神山村将传承红色基因与践行“两山”理念有机融合,坚持以党建引领生态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山村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真正激活了发展动力,也让老区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婺源县石门村

生态·融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习近平

口袋富

“婺源好,乔木见人文。一亩偃柯低覆地,十寻直干耸凌云,树以晦翁尊。”词中的婺源,粉墙黛瓦、美如水墨。早春的婺源宛如仙境,赋予“中国最美乡村”独特韵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里古树多、水质好,才能引来如此珍稀的鸟儿安家,才能迎来八方游客。”石门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庆华说,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让石门人吃上了“生态饭”,发起了“山水财”。

2月25日,星期天,石门村村头停车场已停满了车,一路上游人如织。村民王土英经营的“林阳民宿”早已客满,迎来送往让她和家人度过了一个忙碌的春节,“村里游客都是冲着好生态来的,人多了,生意自然会更好”。

正午时分,阳光给村庄增添了几分暖意。蓝天白云下,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在屋外墙壁,绿竹拔节而生“长”在水管上,墙绘艺术与粉墙黛瓦交相辉映,彰显着美丽的田园风貌。

记者到访时已过饭点,忙碌了半天的王土英这才有工夫坐下来和我们拉一拉家常。她告诉记者,2021年,她与丈夫之所以结束了浙江海宁的小生意,选择回家开设这家“林阳民宿”,一是想着多花点时间陪陪已读高中的孩子;二是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如果经营民宿,指不定还能比在外面做生意赚得多。

“现在不是流行‘推窗见景’吗?喏,我们家就是!”王土英一家将三层老屋翻新,将其打造成为一处拥有十几间客房的民宿。她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家的房间每逢节假日就供不应求,得提前预订。其秘诀除了干净卫生、经济实惠外,还真正依山傍水——北边步行二三十米就是月亮湾蓝冠噪鹛生态基地,那里郁郁葱葱景色宜人;而东面的月亮湾距离民宿不过百米远,一湾湖水令人心旷神怡。

“靠着村里山清水秀致富的可不止王土英一家。”王庆华介绍,石门村抓住“月亮湾、蓝冠噪鹛”两张生态名片,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发起“绿色财”。2023年,石门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余万元,人均旅游收入4600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提升到如今的3万余元。

在婺源,村落往往临水而建,水流进或流出村庄的口子称“水口”,栽植于水口的树林就叫“水口林”。当地人告诉记者,人们熟知的蓝冠噪鹛栖息地就位于石门村的一处汀洲水口林间:这里有清澈溪流,有参天的天然常绿阔叶林,树密林深,风光秀丽。

“因为鸟儿知道自己漂亮,特别爱洗澡,所以我们石门汀洲的生态环境精准满足了蓝冠噪鹛的需求。”王庆华介绍,在这里,蓝冠噪鹛与石门村人“比邻而居”,鸟儿与人和谐相处。可以说,有无数游客是专为蓝冠噪鹛而来。

“客人来得巧的话,也能听到‘啾啾’声。”美丽的蓝冠噪鹛灵巧无比,一般人即便瞅见一眼,一眨眼就又不见它的影踪。殷勤迎客的王土英为游客着想,特意在院子里架了个鸟笼,安上了一对仿真鸟。

实际上,婺源不光吸引了蓝冠噪鹛,也吸引了中华秋沙鸭、白腿小隼、朱鹮、蓝喉蜂虎、短尾鸦雀、鸳鸯、白鹇等珍稀鸟种。全县野生鸟类达34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77种。

以鸟为媒,婺源的观鸟研学游、森林康养游、鸟类观赏游等业态悄然兴起,成为婺源全域旅游的新卖点、新亮点:有了石门汀洲,全村成了自然科普基地;有了湿地公园,45名村民成了载着游客泛舟江湾的竹筏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有了珍稀鸟类,当地人吃上了“观鸟饭”……

长期以来,婺源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谋求低层次的发展,让石门村的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湾水、鸟还是那些鸟……众多珍禽在此生生不息,怡然自得。为了保护好蓝冠噪鹛,婺源首创“自然保护小区”模式,成立了蓝冠噪鹛志愿护鸟队,划定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建设了蓝冠噪鹛科普馆。如今,继秋口镇石门村之后,太白镇曹门村也成了蓝冠噪鹛的“安乐窝”。

“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处处见景”。近年来,江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新路子。石门高品质示范村正是江西坚持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标准下,打造诗画大花园的生动体现。

王庆华告诉记者,在积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村里依托优良的自然资源,推动村民“洗脚上岸”,让地道农民变为旅游市场参与者,成功打造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茶舍、非遗馆等综合业态。村里鼓励村民利用闲置资产、老旧房屋,打造特色民宿,形成民宿产业带,构建村民和景区的利益共同体,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进贤县前溪村

组织·凝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

“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

——习近平

党建强

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十。南昌市进贤县泉岭乡前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门前广场上点亮了许多小花灯,村民们纷纷来此赏花灯、猜灯谜,一派热闹景象。

驻村第一书记谭亮说,近年来,前溪村以党建引领、共治共享、幸福前溪为主题,探索形成了“1+6+N”乡村治理模式及“进心行·七百行动”基层工作法,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前溪村位于泉岭乡中北部,是“十三五”市级脱贫村,全村辖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088人,党员48名。2023年9月,“90后”青年谭亮来到前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也是共青团南昌市委选派在该村的第五任驻村第一书记。

2015年,共青团南昌市委派驻帮扶工作队进驻前溪村。“乡村振兴,抓好基层党建最为关键。”进村伊始,工作队就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党建引领+乡村建设”的整体思路。村党支部先后牵头制定了村红白理事会章程,完善村级财务制度、村干部管理办法、村民自治管理章程等;规范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在公告栏上亮出48名党员的承诺,健全完善了共享厨房、棋牌室、儿童游乐池、体育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如今,以党建强化组织引领,已成为前溪村乡村振兴的政治底色和最牢根基。

“村里设有‘爱心超市’,实际上就是村党支部牵头改建升级的乡村杂货铺。”谭亮介绍,在这里,村民可以靠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各种活动获得的积分兑换各类商品。通过花小钱办大事,让广大村民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让村民物质与精神收益“双丰收”。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环境,更要发展农村新产业,让村民富起来,农村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为此,前溪村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桥头堡”作用,引导村民盘活闲置土地,打造了韭菜、春香柚、蛋鸡、吴茱萸种养殖四类产业基地,让它们成为前溪村的“四宝”。

有了“四宝”还不够,前溪村在致富快车道上还需要更强引擎。

“前溪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才众多,特别是在中草药的种植与推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明代万历年间,前溪村诞生的名医龚廷贤在当时被誉为“医林状元”,其编撰的医书《鲁府禁方》流传至今。多年来,前溪村龚家自然村也一直有种植中草药的传统。谭亮来到前溪村后,接过的首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中草药种植,把龚家自然村打造成全省首个中草药文化村。

经过一年多建设,2023年8月,龚家自然村里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230亩的吴茱萸已经硕果累累。谭亮盘算着:吴茱萸红彤彤的果实散发特殊香味,在采摘前后能够成为村里迎接游客的“主角”——游客既可以认识和种植中草药,制作香囊、茶饮,还能在村里的药膳食堂体验“养生膳”……如此一来,本就有着优美自然风光的前溪村,又多了一处揽客的景点。

在前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门前广场,竖立着一块醒目的“七百行动”红色标牌:“串百家门,解百家难,认百家人,知百家情,办百家事,致百家富,连百家心。”这也是共青团南昌市委派驻帮扶工作队进驻前溪村以来,从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七百行动”基层工作法内容。可以说,让党员群众之间联系紧密、感情深厚的“七百行动”,推动着前溪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强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产业从无到有、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闪闪发光!”这句振奋人心的标语也是前溪村为驻村书记和青年党员立下的铮铮誓言。“这句话一是用来激励我们驻村党员干部,二是在打造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能够真正激发乡村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发光发热,为村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帮扶队伍。”谭亮如是说。

去年7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公布全省乡村振兴144个示范村创建名单,前溪村榜上有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解决好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前溪村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谭亮说。

总策划:桂榕

出品人:张晶

策划:游静

统筹:周艳华

采写:涂永辉 温伟程 李巧 段萍 刘火兵 郭睿 柳菁

手绘:周佳睿 林智浩

制作:冯晓鹏 陈杰

视频:宋海琴

审校:杨莉 张建新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