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这个元宵 因民俗更热闹
来源: | 日期: 2024年02月23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明天就是元宵节,都说“正月十五大于年”,那今年南昌元宵节活动有哪些看点?
猜灯谜、舞龙灯、焰火晚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南昌人感受到浓浓的“闹元宵”氛围,各地民俗文化活动十分亮眼。正月十五,青山湖区高新园区胡家村举办“北刘轿舞”活动吸引众人参与;青云谱区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开展舞龙、舞狮、旱船、河蚌舞等民俗踩街活动;西湖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悬挂千张灯谜等你猜;2024年安义县春节焰火晚会带你感受璀璨烟火……南昌的元宵节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民俗活动而更加热闹。
文/赵琼 实习生 熊羽掀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三十晚上的火 元宵晚上的灯
南昌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于年”的说法,所以只有过了元宵节,这个年才算过完。随着寒潮来袭,今年南昌的元宵节也将伴随着湿冷天气,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过元宵节的热情。
旧时的南昌如何过元宵节?张灯、赏灯、耍龙灯是南昌人过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它突出一个“闹”字——舞龙队伍走上街头,龙灯所到之处人山人海,大街小巷搭起台子唱起连本大戏,入夜之后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门前都要挂起彩灯,各种灯笼璀璨夺目。
宋代城市繁荣,不行宵禁,而且焰火发达,皇宫观灯的高潮是放焰火,府州县也仿效。南昌过元宵节欢乐的气氛十分热烈。当时的花灯品种已齐全,如自动旋转走马灯、数十丈长的火龙灯、喷水灯、戏剧人物灯,最具特色的有板凳龙、高跷灯、马灯、蚌壳灯、彩莲灯、花篮灯、瞎子灯、狮子灯、挑花篮等。
在今年的元宵节,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样的充满浓浓年味的元宵节活动?正月十五,青山湖区高新园区胡家村将举办“‘北刘轿舞’欢喜闹元宵”活动,胡家村民间灯彩队伍百余人进行精彩的轿舞、龙舞、舞狮、腰鼓等表演;青云谱区八大山人梅湖景区现场开展舞龙、舞狮、旱船、河蚌舞等民俗踩街活动,在热闹的特色民俗活动中一起欢度佳节;元宵节当天,安义县将举办2024年安义县春节焰火晚会,有无人机表演和焰火燃放;在青云谱区花博园举办的青云谱·龙腾盛世迎春花灯秀则以60余组龙元素花灯为核心,打造璀璨喜庆的大型迎春花灯夜游秀。
西湖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负责人胡艳介绍,元宵节当天,在有南昌话元素亮灯的醋巷,准备了上千个灯谜等待游客的参与,体验猜灯谜的乐趣。
灯谜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四大国粹”之一,有“唐诗宋词元曲清灯谜”的提法。以往南昌各县区几乎都会举办热闹的猜灯谜活动,在今年众多元宵节活动中,鲜有看到传统活动猜灯谜,为何猜灯谜活动遇冷?
南昌民俗专家梅联华表示,“猜灯谜过去是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南昌有句俗语是‘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元宵节活动的精髓就在这个‘灯’里,‘灯’不仅是花灯,也指猜灯谜。随着信息化普及,传统元宵节所承载的民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特别是一些大型活动的举办,人们对猜灯谜传统文化活动的热情有所消减。”他认为,传统的猜灯谜形式单一,如果将猜灯谜与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相结合,或是融入大型活动,也许能让猜灯谜这项传统文化活动焕发生机。
“龙”闹新春 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当龙年遇到舞龙灯,各地的龙都开始舞起来了。人们通过舞龙灯来祈求丰收平安,以及在节日和庆典中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新建区朱坊村保留着舞龙灯的习俗,当地村民从正月十一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龙灯出没的地方,家家户户用烟花礼炮迎接,起灯首日的舞龙灯场景最为壮观,由周围村子组成的12支舞龙灯队会集一处,一条接着一条的龙灯围绕着村子走一圈。“一年就这一次舞龙灯,家家户户都很高兴,大家都会出门看龙灯。”村民胡女士介绍,按照习俗,每家出一名男丁参加舞龙灯,家中今年26岁的弟弟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从晚上6时开始,一直舞到晚上11时回家。
舞龙灯不仅承载着个人的美好愿望,对于整个村子来说更是一件大事。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四,南昌县蒋巷镇柏岗山后李村,由400余条板凳灯连接而成长达千米的板凳龙在群众的簇拥之下绕村而行,场面极其壮观。
板凳龙由板凳相连组成龙身,每条板凳上都扎着两盏可点蜡烛的花灯,花灯上贴有人物、鸟兽、花草、虫鱼等剪纸图案,整个龙灯可分可合,连接形成几百米的长龙,气势磅礴。这场壮观的舞龙灯吸引上万人前去观看。
“这几年大家舞龙的呼声特别高,我们为筹备这场板凳龙已经准备了2年。”舞龙筹备组柏岗山村老年协会会长李根长介绍,今年春 节舞龙活动获批后,家家户户都开始行动起来,按照村民习俗,每家都会出一条2米多长的板凳龙,灯由村民自备,400多条的板凳龙组成了这场蔚为壮观的千米长板凳龙表演。
“板凳龙每10年左右举办一次。”李根长还记得村里上一次舞板凳龙活动的时间还是在2014年。“在这次舞龙的背后,村里年轻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从外地回乡的年轻人也加入到舞龙队伍。”舞龙这项表演民俗也体现了村民的凝聚力。
而同样热闹的还有南昌县蒋巷镇北望村和白岸村举办的黄河灯会。“黄河灯”也叫幸福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灯”设有365盏莲花灯,寓意着一年四季天天平安。灯柱由几百根竹竿搭建而成,连接处靠红绳缠绕,每根竹竿上面都有一盏莲花底座的彩灯,结成排排灯阵;灯阵路线三回九转,每排之间留有弯弯曲曲的通道,伴随着锣鼓声,来自十里八村的人都排着队走进灯阵当中,许下自己的美好心愿。
“我们举办黄河灯会就是为了增加新年氛围,村里人的积极性很高。”白岸村党支部书记涂小华介绍,北望村和白岸村原是一起的,村庄位于鄱阳湖旁,村民以捕鱼为生。白岸村自建村以来就流传着关于“黄河灯”的神话传说,一直以来黄河灯会作为当地特色的民俗保留。按照习俗,黄河灯会办三停三(办三年停三年),并由两个村子轮流举办。今年,相隔不到2公里的北望村、白岸村首次同时举办黄河灯会,黄河灯会已经有了两个主场。
“为了筹备黄河灯会,白岸村购置了新的彩灯以及设备。由于黄河灯会仅在过年期间举办,一次仅有3天,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建设一个黄河灯展示馆,让更多人可以了解黄河灯会的乡俗文化。”涂小华说。












民俗不仅是热闹 也是情感的表达
在赣鄱大地,一场场民俗文化活动也包含着老百姓情感的寄托。今年春节假期,“90后”摄影师阿呆(化名)从南昌回到老家婺源,用相机记录家乡民俗,也保留下了浓浓的年味。
今年,婺源推出“非遗项目集体贺新春”活动,白天傩舞、徽剧等组团“踩街”,夜晚龙灯、花灯等接连“登场”,更多的民俗活动走上了街头……大年初三,傩舞、抬阁、舞龙,多种形式的年俗活动让婺源县城充满着浓浓年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民俗活动,没有想到还有白娘子,《西游记》里的人物也出来了,大家跟随着巡游大队一起前行。”阿呆说道。
抬阁是民间对观赏性妆扮人物造型的称谓,始见于南宋。以木板为台,一根铁棍固定人物,由少男少女妆扮故事中的人物立于台上,多人前后抬杠子,巡游于街市,谓之抬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路抬阁”,目前仍保留着近40部古装剧目。“底下是木构,中间有钢筋支撑,按照戏剧表演内容装扮造型。 在观众看来,上面的表演者如同悬空一般。”甲路抬阁代表性传承人张文和介绍道,抬阁戏台由基阁、中盘架和上盘架三部分组成,周围饰以雕栏,挂上青纱帐幔及画有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图案的彩灯。
“春节对我们来说除了团圆,这些民俗活动是我们最朴素情感最具体的表达。”在摄影师阿呆的镜头里,婺源县的春节是“一村一俗”。大年初二,婺源秋口镇长径村进行了傩舞表演。这一天傩舞表演者戴上面具,在热闹的锣鼓声中上演请傩神、跳傩舞的傩事活动,并且进到村里每家每户,为村民驱邪求平安。据傩舞会长程汉平介绍,傩舞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17岁入团,如今已56岁的他从事傩舞表演近40年。“今年我们团里已经来了2个‘00后’小伙子,平时他们在外务工,等到春节返乡我们就会向他们传授傩舞表演的技巧。希望能把傩舞表演传承下去,让每代人过年都可以看到傩舞。”
值班编辑:龙翔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