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谚的智慧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4年02月09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明华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能兴云降雨,能耐极大。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开创龙图腾以来,龙文化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大地生生不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谚语,就有许多与龙有关,极为生动鲜活,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龙的敬仰和想象,也蕴含了丰富的生活智慧。

  “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这句谚语通俗易懂,说的是龙多了反而不能消除水患,鸡多了反而不下蛋;用其比喻人多了互相推诿,反而办不成事。细品该谚语,不禁叹服,这种来自于生活实践的话语,自带教育功能,且如此诙谐有趣,让人喜欢听、听得懂,也记得住、用得上。

  谚语所反映的情况,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有的部门或单位,人看上去很多,有能力的人也不少,但干起工作来却效率低下,不就是“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吗?人才是第一资源,现在大部分地方和单位都极为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这是好事,但还得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用人与管理制度,使团队内部分工明确,每个人才都如同“龙归沧海,虎入深山”,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免出现“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的局面。

  “调虎离山计”大家都很熟悉,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中第十五计,其核心要义就是引诱对方离开其占据强大优势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由此想到一句警世谚语,叫“龙不离海,虎不离山”,其字面意思是龙离开海、虎离开山,就无法施展本领;用以比喻当权之人不能轻易离开他的权位或势力范围,否则就“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变主动为被动,步步难行。

  该谚语映照当下,对我们干事创业依然具有极好的劝诫与告诫意义,即个人干事创业也好,地方发展经济也罢,应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守正创新、固本兴新,切莫脱离实际,本末倒置,导致迷失方向,贻误发展良机。

  在李英儒的八路军抗日游击队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五章中有说:“不听说话不看做事,只看他交往的人,就可知道一个人。中国的古话说得简单:‘不知其人视其友。’我们山里人有句俗话说:‘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其中,“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这句谚语,说的是龙和龙交往,凤和凤交往,老鼠交往的尽是会打洞的老鼠,用以比喻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可见识人之重要;“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可见识人用人、选贤任能之重要。也由此可知,如何识人,如何选人用人,是一道千古难题,该谚语,对于当下现实中的知人、识人方面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单识人难度大,识事物难度同样大。谚语“龙眼识珠,凤眼识宝,老牛的眼睛识稻草”,说的是龙凤的眼睛能认识珠宝,牛的眼睛却只能认识稻草,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的眼力不同,识别能力也就有高低。这给我们启发,一个人想拥有极强的识人、识事的能力,就必须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让“牛眼”蜕变成“龙眼”“凤眼”,能从“稻草”里发现“金条”。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龙的故事数不胜数。谚语“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正是来自“龙生九子”的神话传说,相传龙生九子,九子性情和爱好各不相同,外貌也各异,最终它们也无一成为真正的龙;该谚语主要是用来比喻同胞兄弟,品德、性格等也会各不相同。

  连“龙子”都会“种种有别”,何况凡夫俗子呢?故进一步思考,可获一点启发,即任何单位或集体中,个人素质良莠不齐是必然,能否变“良莠不齐”为“各骋所长”的局面,则考验着领导者的智慧。

  与龙子相关的谚语,还有“龙生龙,凤生凤”,这是比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生下什么样的子女。细品之,还能得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因以教人者教己,不断自我成长”的小启发。

  另有两句谚语值得一提,其一是“龙生一子混九江,老母猪子多尽吃糠”,该谚语形象地表达了有的家族虽然子孙众多,但大多碌碌无为。深品该谚可获得不一样的启发,即对于个人来说,技不在多而在于精;对于创新创业来说,因立足自身优势,抓关键项目,而非毫无重点,样样都干最终样样不成。其二是“龙怕揭鳞,虎怕抽筋”,说的是再强大的人或事都有其弱处,若这些关键部位遭受攻击,则局面会大变。该谚语看上去有点揭龙虎之“短”的味道,但以逆向思维看,其实也在警醒我们,不管个人还是单位,或者是一个地方,在巩固优势之同时,应注重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

  与龙有关的谚语不胜枚举,不再赘述。最后祝各位甲辰龙年,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鱻鱻!

  编辑:肖琳琪

  审核:周艳华

  编委:郑荣林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