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新“城”色 |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如何“长红”?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4年01月26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文/图 伦艺菲、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实习生汪苏丹

  2024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编制江西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旅游强省发展战略,实施文旅消费提升计划,开展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工程……”

  1月24日,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厅长通道”现场,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介绍,“风景独好”的江西,正在努力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过去一年,省会南昌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吸引了许多省内外游客来昌背诗、“特种兵式”旅游打卡。在社交软件搜索“南昌旅游”等关键词,最热门的帖子中一定少不了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国风网红”的身影。他们中,有扮成唐代诗人王勃的大学生,有身着古装蒙面奏曲的民族器乐演奏者……他们的出现,让历史文化走出“深闺”,让江西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出圈”,为更多人所知晓。

  爆红过后,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浮出水面。网红过后如何“长红”?文化和旅游如何相互促进、持续融合?也许在与这些亲历者、行业专家的对话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历史文化景点“出圈”

  “能见度”越来越高

  过去的一年,南昌成为“新晋网红城市”和“2023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必去城市”。以八一南昌起义、小平小道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海昏侯、滕王阁为代表的古色文化,以南矶湿地候鸟、赣江江豚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万寿宫、夜东湖为代表的夜经济等城市文化品牌吸引了无数省内外游客争相打卡。 

  说到人气火热的历史文化景点,一定少不了“万寿宫”的身影。去年“五一”“十一”期间,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日均接待游客高达20万人次,全年累计客流量超2200万人次。

  万寿宫有着1600余年的历史,是江西地方文化的代表符号。它因祭祀而起,因江西移民的迁徙而盛,又随“江右商帮”的崛起而遍布五湖四海。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万寿宫1400多座,其中近千座位于江西以外的地区。上千座万寿宫中,位于南昌市西湖区的铁柱万寿宫最为特殊,它被称为天下万寿宫的祖庭,曾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为了复活这一重要人文地标,南昌花了近十年时间,对万寿宫及其周边老街进行复原重建,通过引进老字号、非遗、创意产业等优质文化业态,植入现代文旅思路,赋予其新的生命。

  如今,漫步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古韵建筑、古风饰品、赣派小吃比比皆是。游客们穿着汉服,漫步古韵之中,与扮成唐代诗人王勃的大学生、身着古装蒙面奏曲的民族器乐演奏者现场互动,仿佛穿越时光,置身千年古城。

  河南人在江西扮王勃

  游客慕名前来对古诗

  “这位姑娘,我们正在直播对诗,要不要来挑战一下?”

  “敢问兄台尊姓大名,何方人士,第几次来江西?”

  “您知道江西有哪些历史名人吗?”

  …………

  每晚7时,总能看到一名身着圆领袍的古装男子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穿梭,他时而邀请路人参与对诗,时而停下脚步站在高台朗诵《滕王阁序》。

  他叫孟程,是南昌艺术类院校的一名大二学生,去年下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扮演“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我是河南焦作人,高中学的是表演专业,现在学的是舞蹈表演专业。”初见孟程,他高大挺拔的身姿在人群中格外出挑。为了扮演好王勃,在南昌学习生活不到两年的他,不仅喜欢去滕王阁、八大山人景区、绳金塔等历史文化景点打卡,更爱上了背诗。

  孟程先从中小学必学古诗词入手复习,随后开始背诵黄庭坚、王安石、欧阳修等历史文化名人在江西留下的诗词。当然,扮演王勃肯定少不了熟记千古骈文《滕王阁序》。

  去年国庆,凭借对诗词的信手拈来及神似王勃的扮相,让他一度“出圈”,积累了一批古诗迷粉丝。遇到江西人,他会说“挑战几首江西历史名人作过的诗词吧”;遇到外地游客,他会问“槛外长江空自流出自哪首诗”;遇到小朋友,他会说“今年几岁,学过哪些诗呀”……

  现在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的游客,都喜欢来找孟程挑战背诗,“小学语文老师、导游、古诗词爱好者都来挑战过我,也让我结识了很多热爱诗词的朋友。”孟程笑称,这也让他不断了解和熟背更多古诗词。

  木屋旁游客翘首以盼

  琵琶声中梦回豫章

  每晚6时许,在孟程常驻演出位置的下一个转角路口,经常能看到许多游客抬着头,望向对面木屋二楼窗户——这里又是另一幅颇含古风意境的氛围感画面。

  即便演出每晚7时开始,不少游客还是习惯提前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在窗户下方观望等待,只为站到最佳位置,一览“半遮面”古风表演者推开窗户的那一瞬间。

  去年上半年至今,邓帅等民族器乐演奏者弹奏的《青花瓷》《若梦》《兰亭序》等乐曲,让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一度“出圈”。

  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南昌的“女崽子”,邓帅既是历史景点“出圈”的见证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的职业是一名教授琵琶的民族器乐老师,从去年上半年被大家知晓到现在,我认识了很多民乐爱好者,也有了一些小粉丝。”

  天色向晚,在表演正式开始前,邓帅迎来了一位同样学习琵琶的小男孩。手写祝福卡片、合影留念、鼓励小男孩上台体验……邓帅说,近两年来她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对琵琶的了解程度有所提高,尤其是小朋友,他们从以前不知道这个像吉他又像古筝的乐器是什么,到现在能脱口而出“是琵琶”。

  “我们会根据当下的流行元素来更换表演曲目,像之前大家喜欢古装仙侠剧《陈情令》片尾曲《无羁》,我们当天学会了副歌部分,当晚就演奏给大家听。”邓帅告诉记者,由于整个演出时间长达90分钟,演奏者需要提前准备20~25首曲目,且在不看乐谱的情况下熟练弹奏,对演奏者来说,每次演出都是一次考验专业功底的小挑战。

  如何走向“长红”?

  专家看法:提炼景区独特的文化IP

  如何将扮演的角色、打造的氛围感持续经营下去,是孟程和邓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去年年初开始表演至今,其实我们已经有过‘冷下来’的感觉。”邓帅坦言,去年下半年有一段时间,能明显感觉到驻足听曲的游客越来越少了,于是他们开始加入竹笛、大鼓、唢呐等民族乐器,在选择合适曲目的基础上,给不同表演者配备不同的妆造,让古风意境持续拉满,结果又赢得了大家的关注。

  对于孟程而言,同样需要面对市场关注所带来的直接考验。除了不断增加对古诗词的积累外,他也开始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更多人看到。“我有考虑扮演不同江西历史名人,用不同的形式,让文化传播持续进行下去。”孟程说。

  江西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军认为,“国风网红”的出现,通过国风演绎的深度还原,以强视觉、强故事、强互动的方式,令游客在景区沉浸式游逛体验,感受国风文化和历史景区的交融。这一方面体现了景区顺应游客文化需求,让国风文化走近大众;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景区的新活力,特色国风内容消费、创新玩法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文旅融合如何持续焕发新生?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怎样才能走向“长红”?陈志军也给出了他的建议:首先,文化是核心。要立足景区特色文化本身,提炼景区独特的文化IP,重点塑造产品的品牌IP,推动传统文化与创新体验的融合,避免同质化和低劣产品复制。其次,创新是引擎。景区推出的“国风体验”产品,要结合游客的兴趣及流行趋势,进行持续创新,延长市场热度。最后,体验是关键。通过加强产品的故事性、互动性、趣味性,结合优质服务的提供,让游客获得良好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带来深度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对国风文化及景区文化的认同。

  值班编辑:肖琳琪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傅爱华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