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城里|开启南昌寻龙之旅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4年01月11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赵琼 实习生杨欣

2024年是我国农历龙年。作为民族图腾,和龙相关的事物总是披上一层神秘色彩,走在洪城街头,你会发现“龙”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无论是来自街头小巷带“龙”的路名,还是来自带有龙图腾的建筑标志,都展现出独特的“龙文化”。
你知道吗?南昌在古时被称为“龙兴”;在南昌,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龙灯村——城南村仍在续写龙灯的故事;“豫章十景”之一的“龙沙夕照”曾是南昌网红打卡点,青山湖区还有一条霸气的“龙街”……本期“洪城里”开启一场寻龙之旅,寻找这座城市古往今来的记忆。
南昌旧时曾有“龙兴”之称

龙兴大街位于南昌市红谷滩区,东起赣江南大道,西至铁路货运线。2014年,九龙湖片区东西向主干道道路分别以我省11个设区市名称来命名。
为何取名“龙兴”?据南昌市地名办邓科长介绍,“‘龙兴’为南昌古称之一,命名龙兴大街暗喻南昌。南昌,在宋隆兴元年(1163年)名为隆兴府,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隆兴路为龙兴路。”据《南昌简志》记载,元大德八年(1304年)以后,龙兴路领南昌、新建、进贤、奉新、靖安、武宁6县和富州(元至元三十二年,以丰城升)、宁州(元大德八年以分宁升)2州。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占领南昌后,改变元朝建制,将龙兴路改为洪都府,次年改为南昌府。
古代南昌热门打卡点“龙沙夕照”

赣江北去,流经南昌拐了一个弯,从八一大桥到赣江大桥的赣江右岸,形成一个很大的凹岸。从空中俯瞰就像一个巨大的沙窝,加上地势低平,南昌人将其称为“下沙窝”。下沙窝是古时南昌城德胜门外的一片沙地,蜿蜒如龙,自汉晋以来即称为龙沙胜地,1934年被命名为下沙窝。
明永乐二年(1404年)一名为曾棨的状元,在南昌游历时写了一组著名的七言律诗,谓之“南昌八景”,对南昌的8处风景赞不绝口,其诗题曰:“西山积翠,南浦飞云,徐亭烟柳,滕阁秋风,铁柱仙踪,洪崖丹井,章江晓渡,龙沙夕照。”
路过“龙沙夕照”时,曾棨诗曰:“晴沙如雪照斜晖,一望川原夕霭微。霜落空林秋叶下,天连远水暮帆归。残烟漠漠孤城闭,极浦苍苍一雁飞。自是江南多胜概,此中风景世应稀。”将“龙沙夕照”称为世间少有之景。城北古有龙沙岗,白沙高耸,绵亘数里,晶莹似雪,蜿蜒如龙,相传沙岗上常现“龙迹”。据史料记载,在这一片洁白的沙滩上,唐代建有“清风亭”,明代建有“龙沙亭”。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来这里登高。
龙沙又以晚景为美,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衬沙洲,宛如一条金龙游走在江水之滨。喜爱游山玩水的孟浩然留下诗句赞道:“龙沙豫章北,九日挂帆过。风俗因时现,湖山发兴多。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已经建立了高楼,但龙沙的踪迹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抹去。民国时期,南昌在濒临赣江的地方还特别建造了“龙沙公园”,后来改名为“城北公园”,变成了现在的滨江宾馆。如今东湖区沿江大道旁有一条路名为“龙沙路”,相邻那条路则叫“旭照路”,提醒着人们这里是曾经豫章十景的“龙沙夕照”所在地。现在,站在龙沙路的尽头还能寻到一块写着“龙沙夕照”的巨石,看着赣江,对面正是繁华的城市高楼,当夕阳打在沙滩上,依旧能够感受到当年的“龙沙夕照”之美。
上海路旁霸气的“龙街”

说起龙街,一定会唤起不少“老南昌”的回忆。青山湖区湖坊镇,因道路蜿蜒连接形似一条龙,1995年得名龙街,2006年以上海路分界,上海路西侧称为西龙街,上海路东侧称为东龙街。
1月10日,记者走访发现,龙街的入口处聚集不少小吃摊贩。龙街是热闹的,数十家商铺临街而开,以餐饮店居多。杨姐2015年搬到龙街的,经营着一家隆江猪脚饭的小店,“龙街本身位于南昌的典型的城中村,物价便宜,来这里的打工人比较多,现在随着附近工业园的搬迁,龙街的人气也不如以往。”越往里走越显冷清,在公告栏还能看到不少招租广告。在西龙街,往里走还可以看见一家龙街幼儿园。
“以前旁边有很大的工业园,有印刷厂、制衣厂,外地来这打工的人很多,拖家带口的,人流量很大,这两三年,工业园陆续搬到昌东和广州路那边,生意不好后龙街里面很多店铺都关掉了。”在龙街开百货商店的刘女士告诉记者。
回忆起当初龙街牌楼建起来的情形时,经营着一家裁缝店的田奶奶说道:“2000年左右,挂起的龙形牌头,从上海路分界,这边是东龙街,那边是西龙街。”夜幕降临,龙街里的霓虹灯亮起,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为夜色增添了不少热闹。
老城区藏着一处龙光寺遗址

在“沙窝”这一片区域,隐藏着一个曾经颇具名气的寺庙——龙光寺。龙光寺位于龙沙岗,始建于晋代,明朝万历年间重修,距今400余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东湖区普查人员在一居民区里发现了龙光寺遗址。
据《南昌史志》记载,龙光寺建在南昌德胜门外龙沙岗,建于晋代,到明朝,龙光寺残旧失修,最近一次重修是明朝万历年间,寺的左边建有公馆,距今有400余年。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一些南昌文人在南昌德胜门外的龙光寺内集结组成“龙光诗社”。由于“龙光诗社”荟萃了当时南昌的文化名流,其成员仅皇室后人就有十几人,因而当时影响很大。据史料记载,龙光寺自建寺以来一直少为人知,但自“龙光诗社”成立后,随着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在此题诗赋词,龙光寺顿时声名鹊起,香火旺盛。
1月11日,记者前往探寻时发现寺庙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在龙光寺遗址残垣上还能看到一个“佛”字,旁边小字写着“龙光寺”。今年81岁的严先生是附近的住户,据他介绍,2015年该处遗址被拆除,原本留下的2个石狮子被搬走保护。
健在的东龙须巷 消失的西龙须巷

东湖区南起观音巷、北至叠山路的两条小巷,因正对原新建县县衙,当时将县衙比作龙首,视巷为龙须,偏东的称东龙须巷,偏西的称西龙须巷。
1月10日,记者走访发现,置身于如今不宽敞的东龙须巷,两边的高楼增加了一些压迫感。在停车位的挤压下,稍大一点的车开进巷子里都略显拥挤;在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巷子里,一家名为“东龙须巷食杂店”的小商铺似乎印证着东龙须巷的存在。
每家每户的门前贴着东龙须巷的门牌号,印刻有“东龙须巷”字样的门牌号还留在人们的生活中,而西龙须巷却早已消失不见。
带着南昌的龙灯走向更远的地方

舞龙,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镇城南村有着700多年舞龙历史,到现在每年元宵节还保留舞龙灯的年俗。
史克滨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传承人,16岁起就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之下对龙灯有了特殊感情。20世纪90年代,他继承父亲衣钵,接班龙灯制作。为了传承传统手艺,史克滨多年以来潜心研究龙灯制作技艺和地方灯彩文化特色。
“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人丁越多,龙灯则越长,也说明家族越兴旺。”史克滨介绍。有着悠久舞龙历史的城南村,无论是制作龙灯还是舞龙都成为村里一大特色。“20世纪90年代南昌流行过年舞龙,四县五区都会派出最强的舞龙队参与舞龙,其中不少出自我们城南村。”史克滨记得村里老人讲起,城南村的舞龙队是当时最长的龙队之一,从城南村一路舞到德胜门,鞭炮齐响,一路上人头攒动,这是老南昌的“年味”。
如今,城南村仍然保留舞龙的习俗,每年大年初四后到元宵节期间舞龙,村里的小伙子一同加入舞龙的队伍,为村里带来热闹。史克滨现在仍在制作龙灯,以此传承非遗文化,对他而言,舞龙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未来还要带着南昌的龙灯走向更远的地方。
龙年生肖集邮热兴起

1月5日,中国邮政正式发行万众瞩目的《甲辰年》特种邮票,我省各地同步举行首发活动,邮票一套两枚,第一枚名为“天龙行健”,第二枚名为“辰龙献瑞”,一经面世便引得集邮爱好者们争相购买。记者从中国集邮专卖店南昌市环湖路店了解到,邮票发行当天南昌市民排队抢购,当天现场共销售套票5393套。
“每年发行生肖邮票的时候人都比较多,加上今年是龙年,寓意比较好,邮票比较走俏。”集邮爱好者傅俊峰告诉记者,为迎合龙年仪式感,当天傅俊峰特意前往龙王庙邮政点盖上了邮政日戳。
连日来,不少集邮爱好者带上明信片到龙王庙邮政点盖戳留念。1月10日下午,南昌市民谢先生拿着1998年购买的生肖明信片前来盖章。据他介绍,今年是中国邮政发行的第4套龙年生肖纪念邮票,目前家中已经集齐了4套龙年生肖邮票。“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今年是龙年,比较有纪念意义。”谢先生说,近期他还收到了来自外地集邮爱好者寄来的盖有当地邮戳的明信片。
“龙”展隆重登场
在江西省文联艺术展览中心一楼正展陈着不少以龙为主题的雕塑。去年12月27日上午,由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江西省生肖雕塑大赛暨第七届雕塑生肖作品展在省文联展厅开幕,里面展陈有10多位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塑生肖作品。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的丁羽佳是《蛟龙得雨》的创作者。该雕塑龙由树脂仿银制作而成的,蛟龙身上有着龙的威武霸气,展现出超然豪放自在状态。
“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希望通过当代雕塑创作者的视角和方式,用时代的语言,来继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丁羽佳告诉记者,这件关于龙的雕塑作品正是他所创作的《山海经》系列作品之一,《蛟龙得雨》灵感来自于《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神兽“夔”,传达了当下中国龙的奋进精神。
记者从江西省美术馆了解到,1月20日至4月21日,江西省美术馆将举办“祥龙献瑞——全国贺年生肖藏书票、小版画作品展”,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生肖藏书票、小版画将在江西省美术馆捌兿空间展出。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出作品运用丰富艺术技法和多元化材料,将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与版画艺术进行融合创新,呈现出巧妙构思、刻痕韵味和艺术魅力,也传递了版画艺术家赋予的祥瑞寓意和美好愿景,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祥和的艺术“年味”。此外,春节假期江西省美术馆还将推出龙年系列活动。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郭宁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