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为民营企业“解渴” 《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引发热烈反响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3年11月28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文/万昱、陶钦仪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陈远路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全国工商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引发民营经济人士热烈反响,记者联系采访了在赣企业家和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本次八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针对当前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部署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规模,预计在系列措施支持下,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质效将进一步提升。

  给民营企业切更大的“金融蛋糕”

  “《通知》的举措无疑是把‘金融蛋糕’给民营企业的那部分切大了,这在大大降低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的同时,还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融资渠道。加上近期以来我省多地对民营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的提高和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有了支持的动力。”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分院副院长、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赖玮谈道。

  事实上,这也是此次《通知》的重点所在,即明确了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目标和重点。总量上,通过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结构上,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红星表示:“本次《通知》还进一步强调了要畅通境外融资渠道。要求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通过提升经常项目收支便利化水平、完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优化跨境金融外汇特色服务,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通知》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为优质民营企业提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服务。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谢红星认为,这将有助于扩大民营企业经营范畴,推进其业务的国际化,获得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助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这些政策变化首先带来的就是众多民营企业对发展前景的乐观展望和信心的不断提升,信心是经济提升、良性发展的催化剂。”赖玮补充说道。

  融资配套机制再健全 为企注入“强心剂”

  江西省越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李琴表示:“越光电缆作为一家电线电缆高新技术专业性企业,之前公司的贷款都是抵押和担保两种模式,近几年公司纯信用类的贷款额度已有5000万元,约占公司贷款总额的30%。《通知》中明确提到,要强化应收账款确权。目前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占比很高,造成企业现金流短缺,这条政策出台有利于盘活企业的应收账款,恢复企业活力。”

  《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部门合作,完善信用信息共享、融资担保、便利票据贴现、应收账款确权、税收等配套政策和机制,增强民营经济金融承载力。

  对此,谢红星也发表了看法:“此次《通知》的引发有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更多源头活水。可通过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将民营小微企业嵌入整体产业链供应链,这使民营企业融资便利性提升和融资成本降低。此外,《通知》中提到的发挥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增信作用,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加大对民企债券的配置,降低民企债券融资门槛,利好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

  金融活水为民营企业“解渴”

  此前,一些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被形容为“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其中,“融资的高山”一直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即信贷为主,对于民营企业有时并不‘解渴’。持续加大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资源投入,特别是做好面向涉及民生的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对于激活民间投资增长势头、有效发挥定向政策工具作用、控制化解民生领域重大风险等均具有直接意义。”九江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周子为对记者说道。

  此次《通知》强调优化融资配套,比如完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等。在对民营经济融资支持之后,通过积极的“投后管理”切实提高民营经济的活力、增强民营经济的金融承载力,形成“金融活、实体活;实体稳,金融稳”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通知》借鉴此前金融服务民营经济所取得的经验成效,强化正向激励,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包括继续实施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将再贷款优惠利率传导到民营小微企业,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强化财政奖补和保险保障;拓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

  《通知》落地后,将再一次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外源融资帮助民营企业家扩大投资、增加产能、推动民营企业提质增效、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同时,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带动自身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益。

  “相信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在各部门各地区的政策配合下,伴随着通知的推进和落实,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效率有望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助力民营经济的活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周子为表示。

  营商时评|25条金融举措为民营企业再添发展动能

  文/陈远路

  支持民营企业,再出硬核举措。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包括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债券市场体系建设,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等七方面内容共25条具体措施。

  消息一出,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一些民营经济人士认为,这是继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之后的又一个定心丸,也是实打实的硬招,为民营企业解决了发展难题,增添了发展动能。

  为什么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长期以来,民营经济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但当前,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民营经济发展受到挑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呵护。《通知》的出台,说明政府持续关注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痛点,尤其是融资难点,并及时抓住机会窗口,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切实提升民营企业的金融获得率。

  25条具体措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当下解决实际困难,也瞄准长远助力可持续发展,都很有针对性。比如:“合理提高民营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合理满足民营房地产企业金融需求”“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养老金、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积极科学配置民营企业债券”“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行上市和再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赴境外上市,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些政策犹如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了民营企业家的心窝,也勾起了他们对未来生存发展的美好憧憬,更增强了他们迎难而上和奋力拼搏的信心。

  可以预见,《通知》发布后,各地各部门也会随之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保驾护航。随着相关政策红利的释放,我国民营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郭宁

  值班编委:黄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