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旅游示范带 激发山乡“共富”活力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3年07月03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宜黄县南源乡依托当地好山好水好景的资源,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乡,大力推进集美丽古村、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建设,多措并举推进旅游发展,激发山乡“共富”活力。

  • 实施文化内涵挖掘行动,为山乡“共富”铸魂。

  要让南源足够的历史长度和文化厚度有足够的表达方式,就必须抓好文化内涵的挖掘,充分彰显价值,从而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一是传承创新历史文化。把包括神话传说、农耕文明、名贤大家、文化典籍、文物遗址等在内的历史文化活化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利用,通过创新利用更好地传承。注重芙蓉山的“三十六洞天”、封氏祠堂的勤廉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打造成为南源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品牌。二是挖掘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历史中最鲜活的要素,有血有肉的历史,一定要做好深入研究挖掘的文章。我们都听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其实在我们江西也有“五女跳崖”的巾帼英雄故事。1933年底,在中共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永丰县的五位革命英雄随部队突围,辗转到了南源乡芙蓉山,就地开展游击活动,被敌人困在山上。在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女英雄们身负重伤,抱着宁死不当俘虏的决心,高呼口号,正义凛然地挽着手从容坚定地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热血染红芙蓉山上的杜鹃花。“巾帼浩歌震长空,苌弘化碧染芙蓉。烈士回眸应笑慰,河山从此更葱茏。”三是焕新添彩民俗文化。发掘乡村传统节庆、赛事和农事节气,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晚”、乡村文化周等活动,因地制宜培育“芙蓉山登山节”“桃花谷汉服节”“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特色节庆会展活动。还对麦秸、簸箕、树皮、稻草、水瓢、火炕、灶台等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进行文化包装与打造,并以市场运营方式经营与管理,拓展与延伸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 实施大景区建设行动,为山乡“共富”培基。

  景区包括景区中的建筑、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等都是文化的有形载体。一是加强项目建设,围绕打造特色旅游景点,选出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促进项目落地实施。先后投资900万元,修缮廊桥廊庙、建设夺中桃花谷和整村银杏主题民宿;投资1500余万元,打造黄家地研学基地、亲子农家乐、应季果蔬采摘园;积极跑向增资、申请债券资金做好夺中——芙蓉山旅游开发,持续推进南源乡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设。二是统筹规划发展,以创建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契机,把红色人文景观、休闲体育、乡村旅游、绿色生态景观四者结合起来,在现有布局上进行道路整治、周边环境治理、便民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合理规划布局,打造一村一特色,有效改善乡村整体环境。同时南源乡已将芙蓉山沿线6000余亩生态红线调出,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突出质量效益管景区,按照旅游的特点和业态来建设,在健全完善道路、通讯等景区设施的基础上,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提高景区管理运营水平,提供规范标准的旅游服务,打造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以高水平的景区管理提升质量效益。

  • 实施全产业链打造行动,为山乡“共富”赋能。

  依托南源乡的农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利用“旅游+”模式,延伸农副产品的价值链,实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一是赋能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南源乡村研学课堂。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发建设黄家地教育研学乡村振兴项目、夺中——芙蓉山旅游项目,开发种农耕自然讲堂、水利科普、植被辨识、红色课堂等研学项目,打造集生态、观光、科普、体验游为一体的红色生态体验游。推出南源乡乡村研学名片。二是立足乡村特色,唱响农旅“四季歌”。以桃花、莲花、杜鹃花、月季花、银杏树、黄桃、黄茶等特色农作物为载体,打响春季赏花节、夏季品果节、秋季银杏节、冬季养生节四季品牌。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南源乡登山赏花、帐篷节、农民趣味运动会、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和农村村晚、汉服游园、最美银杏树等乡村特色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三是精心打磨开发乡村旅游商品,打好产品组合牌。激活本土资源,通过一些加工工艺和文化价值赋能,借助新兴营销模式和市场主体,赋予日常物品和常见产品文化价值,把南源的野生黄精、野葛粉、黑笋干、黄茶、银杏枕、竹篓等农产品和手工品变成文创产品,推广到新兴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为现有的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设计特色包装,将“夺中”打磨成南源乡村旅游商品名片。

  旅游业的发展,让许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为游客知晓,通过开办农家乐、举办采摘节、销售土特产等方式增加村民收入。到今年6月底,南源乡已开设农家乐、饭店、民宿30多家,从业人数超过200人,黄家的研学教育基地已经面向社会招生,定点帮扶单位将提供6000个研学指标,有力地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文/刘慧芝)

  值班编辑:肖哲

  值班审核:何柳斌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