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电影该如何出圈?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3年06月15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今年5月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朱一龙让江西火了一把。他主演的电影《河边的错误》在戛纳首映时,朱一龙在与洪晃的一段访谈中谈及影片在南丰拍摄,江西的美食至今都令他难忘;随后,在第十八届、第十九届华表奖颁奖典礼上,江西有《信仰者》《邓小平小道》两部电影与《流浪地球》《长津湖》等一众大片共同斩获优秀故事片奖;也正是从今年的“五一”开始,南昌以及江西的旅游火爆出圈,登上了全国的排行榜,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种兵”从四面八方涌来打卡……看着江西的景,人和事乃至美食频频出圈,我们就想,要再有一部反映江西当代故事或人物的影视作品走红就好了。
就在此时,第二届瓦子影像周在南昌如期而至,我们遇到了几位一直在默默拍摄反映本土题材的年轻导演,像导演易寒十多年前的导演处女作《遥望南方的童年》,获得豆瓣9.3的高分,他拍摄的几部电影都是讲述江西故事,采用的全部是江西本土演员,他们浓浓的地方口音成为大银幕上难得一见的江西“声音”。于是,“如何做出有影响力的江西电影”,自然而然成为了大家关注并探讨的话题。

江西题材的电影和江西电影都具备出圈的条件
江西想要在大银幕上出圈,必须要有在这方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电影人,他们热爱电影也热爱家乡,家乡的一山一水和风土人情是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创作的源泉。就像张艺谋在电影圈刮起的西北风,贾樟柯骨子里透出的山西味,以及被称为下一个贾樟柯,甚至是侯孝贤的青年导演毕赣,用他的镜头精确捕捉出家乡贵州独特的气质。而当下,导演易寒是最有可能把家乡带出圈的电影人。

导演易寒
易寒认为,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专长,不是所有人都能拍大片,对自己有清晰认识,找到自己的属性,这很重要。而他关注的是时代当中的小人物,通过电影表达情怀与思想。
易寒曾经的理想职业是当老师,可惜当年没能考上师范专业,于是唱歌不错的他去读了宜春文艺学校,学习高安采茶戏。毕业后不久最终辞职下海漂泊了4年,虽然后来又应聘去了一家赣州的剧院,“只待了一年半,觉得这还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此时易寒曾经在宜春艺校的同学陈创,已经快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了。陈创写信给迷茫中的易寒,鼓励他去报考电影学院,于是,电影启蒙完全靠录像馆里三块钱看港片和好莱坞大片的易寒报考了中戏导演系,考试只剩下一个星期时间,但他顺利地一次成功。比如考导演有一个环节是讲故事,“这对我来说是信手拈来,过去4年在社会上飘荡的生活随便哪一段都是惊心动魄的。”此外,无论是朗诵还是集体小品表演,“其他考生肯定没有我的舞台经验丰富,所以当时我的专业考得非常好”。
于是,易寒1998年顺利考上了中戏导演系,“那一届导演系就一个班,只有12个人,我是唯一来自江西的”。那一年,江西有三个人考上中戏,另一个是表演系的邓超,还有一个是舞台美术系的刘平春,余干人。
易寒说,他在社会上兜兜转转“浪费”的那4年,其实为自己后来的导演之路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那4年他在歌厅唱歌主持,去沿海谋生活,什么事情都干过,什么样的生活都经历过,“这是在学校或是干一份稳定工作无法感受到的,作为一个导演或是文学创作者,必须要经历那种特别艰难和痛苦的生活。”易寒的电影都是自己编剧,直至现在,他的创作依然跟那4年的关系很大,“每一分钟它都是有用的,你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不会是白费的。”
9.3分,是目前豆瓣上评分最高的江西电影
“这部电影,我想打一万分,推荐所有人去看。如果等我退休后,中国还有这样的地方,我会考虑去。”“电影带着一种淳朴的糙感,又富有审美。很多人认为这是部主旋律色彩的电影,我觉得导演处理的手法无比有趣……”这是豆瓣上关于易寒2007年执导的电影处女作《遥望南方的童年》的网友评价,豆瓣9.3分是目前得分最高的江西电影。
为何这部电影能广受好评,易寒认为跟自己的创作偏好有关系,“我喜欢极力地去靠近真实,无论是呈现的故事,还是里面的人物或者是人物关系,我觉得真实是最有力量的”。
《遥望南方的童年》讲述了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在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办幼儿园的过程中因为现实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电影里的男主角易明堂由易寒的哥哥扮演,“哥哥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办了一个幼儿园,电影写的就是他的故事,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在外面拍戏,得知他要办幼儿园,还资助了滑滑梯、凳子、桌子、椅子之类的东西”。
易寒后来有机会得到30多万元的拍摄资金时,很快就把剧本写出来,全片拍摄了19天,完全真人真事,真人本色出演,电影真实真诚的呈现,打动了无数观众。影片出来后好评如潮,在微博、豆瓣各个网络平台上被网友极力推荐,电影里浓浓的宜春口音,让江西网友惊叹“这真的是部来自我家乡的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还获得了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教育题材最佳创作奖”及第四十九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金雷米奖”,但如此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在那时根本上不了院线,“唯一的出路是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
易寒坦言,那时在国内拍小众艺术片的路特别难走,“它没法支撑你在北京的生活,随着父母年纪大了,我需要尽快缓解生活压力”。于是易寒去拍电视剧,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拍摄了《闺中密友》《幸福的完美》《我们的爱》等众多电视剧,“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内心喜爱电影的那盏灯始终没有灭,休息时间创作了很多电影剧本”。
反映时代中的新江西或许是出圈之道
直至在2018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简称“首艺联”)宣布正式成立,艺术电影有了专属的放映平台,才让易寒看到自己喜爱的电影创作终于有了生存空间,也就有了第二届瓦子影像周的开幕影片《不期而遇的夏天》。

《不期而遇的夏天》拍摄于2019年,2020年在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2000万元的投资让家乡影迷感言“豪华到令人震惊”。影片由文章监制,秦海璐、李梦参演,影片主题曲由香港著名音乐人梁翘柏作曲,陈奕迅演唱。易寒说,这些大咖的加盟都是因为看了剧本,感兴趣和欣赏,陈奕迅更是在看了电影成片之后被深深打动,欣然献唱。
电影里最触动观众的是陈创扮演的男主角黄四毛,这位当年鼓励易寒考中戏的宜春艺校同学来自樟树,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拍摄了许多影视剧,是那种让观众叫不出名字却一定脸熟的实力派演员。电影中,陈创饰演了一个受尽白眼的街头混混,纯正的宜春口音,将农村底层青年苦闷的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

江西籍演员陈创主演《不期而遇的夏天》。
这同样也是来源于家乡的故事。易寒有个堂侄父母去世较早,一直在外面打工,30多岁了,没房没娶老婆,这让堂侄内心充满愧疚,觉得自己没混出来,所以有好几年都没回家过年。易寒知道堂侄的事情后还了解到,“其实这不是个例,在农村这一类的青年其实很多,他们处于社会底层,人生特别的彷徨和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在这样的生活当中,内心极其卑微,情感上缺少抚慰,我觉得这个人物是值得用电影去表达的”。《不期而遇的夏天》2021年正式全国上映,原本计划在家乡举行大规模宣传活动,却由于疫情票房并不理想。
易寒的电影属现实主义题材,但无论是《遥望南方的童年》还是《不期而遇的夏天》,影片都有一种温度的情感输出,为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提供前行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他被业内评价“独特且具有包容性的乡土影像书写的成功之处”。易寒表示,“我认为每一个普通大众的基本善良和良知,他们所奉献出来的温存和关爱,是支撑我们社会的最大力量,这样的社会也一定是美好的社会、温暖的社会,这就是我心中的正能量”。
据了解,易寒的第三部电影《八月狂奔》也将在今年夏天开拍,这将是他探索和转型商业电影迈出的第一步,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三个男人的故事。 “电影里依然沿袭了我的个人风格,希望它是一部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又能够在市场上有一定票房号召力”。易寒希望这部电影还能在家乡拍摄,“通过电影宣传家乡,把家乡的美丽风光、人文民俗融入进去,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原来有一群热衷拍本土题材的年轻电影人
周一是江南都市报两年前就曾关注的一位喜欢电影的年轻人,他2021年开始举办瓦子影像周,旨在发掘江西本土青年电影人。今年第二届的活动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得以在南昌美丽的赣江畔举行,阵容与场面也比首届要盛大许多,令开幕当晚站在台上的他,面对影迷时感慨万分。

导演齐聚探讨如何拍好江西电影。
其实,相比于真正概念的电影节或者是电影展,瓦子影像周还是相当“稚嫩”。今年参与展映的39部电影,只有4部长片,其他大多是15分钟左右的短片。周一认为,通过这个活动的举办,他找到和发现了那些做电影的江西人,“把江西的创作者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江西电影人的朋友圈”。
第一届瓦子影像周中江西籍导演大概有8人,第二届14人左右。在举办第二届的同时,周一已经收到了8部片子报名第三届影像周,其中将有江西籍女性导演作品在下届首次亮相,“所以目前我所知道的江西导演大概有30来人”。



参加展映的江西电影海报。
在这些导演中,易寒是未来最有希望能够让江西电影破圈的,来自进贤的陈志敏也为影像周带来了闭幕影片《蜻蜓少年》,这部电影由执导了《中国式离婚》《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的著名导演沈严监制,以及周星驰的御用导演李力持友情出演。目前陈志敏的新片也在积极筹备中。此外,赵经见、陈瀚卿等两位导演,也正在努力拍片中。
周一透露,在影像周参加展映的江西籍导演中,更多是热爱电影的95后和00后年轻人,他们来自北电、中戏或是纽约电影学院等海外名校,有的刚刚毕业,有的还是在校生,“其中有一些很好的苗子,拍摄出的短片质感其实是不输于我在全国看到的一些优质短片”。这些年轻人目前在南昌或是江西其他地方启航自己的电影梦,作品当中也会运用家乡方言,但周一认为,“他们年纪还小,要展现家乡的城市气质、文化气息,甚至是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还需要时间的磨炼和对家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才能有真正本土化的创作”。
陈志敏导演的《蜻蜓少年》。
今年的影像周活动,还举办了《江西青年影人的困局与破局》等论坛活动,邀请了多位导演到场,交流在江西如何拍电影,如何拍好片,如何用江西元素去呈现故事等等,旨在给予那些年轻导演们更多帮助。周一表示,很多年轻人拍摄的片子不尽成熟,需要通过参加影像周的展映,接受来自各方的建议和意见,“导演需要听到观众给予的反馈,来改进自己的电影创作,这样他们的作品就不是只能存在硬盘里,给自己看或者给身边的老师朋友看”。
周一特别强调,影像周里还有两部短片格外出彩,他们虽不是江西籍导演,拍摄的却是江西故事。一部是由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基金会资助的作品,另一部是得到都昌支持,在那里取景。
也正是通过瓦子影像周,让不少家乡人了解到,原来江西还有像《遥望南方的童年》这样被高度评价的电影,还有一批正在努力奋斗的导演。江西电影也不只有《建军大业》《信仰者》《邓小平小道》这些银幕上的红色主旋律,更应该有时代下江西人的奋进,我们生活里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其实,江西不乏像高希希这样的好导演,邹静之等国内一流的著名编剧,也有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热门电影取景拍摄展现出的美丽风光。但江西需要有扎根在这片土壤上的电影人,用他们浓烈的情感,拍出精彩的江西电影。这样才能出圈!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朱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