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世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掀起旅游热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3年05月29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暑期将至,在天津商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读大一的黄染同学正兴致勃勃地规划着假期的香港迪士尼之旅。疫情放开后,各地为激活旅游市场,推出文旅行业复苏措施,如山东淄博实施了“引客入淄”计划,郑汴洛三地联合推出了“黄河韵·古都情·随心行”旅游专项促销行动。在旅游业强劲复苏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旅游热情得到释放,他们迫不及待踏上旅程。

  热爱驱动下大学生的报复性旅游

  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了旅游的热潮之中。不少大学生表示,疫情放开后想要去玩的心一下就被释放了,想要趁着大学期间多看看世界。

  长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一学生郭雪莹说道:“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疫情期间被困得有点难受,想释放一下,感受一下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希望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今,大学校园中出现报复性旅游现象,出游人数明显增加,但是所谓报复性旅游并非心血来潮,“热爱”是大学生出门旅行的内驱力。

  来自武夷学院茶学专业的刘地暗在一个月内用周末与课余时间游玩了九座城市,他希望自己能在大学四年游遍中国的省会城市。他对旅行充满热爱和期待,“旅行是一种开阔眼界的方式,旅程都是自发开始的。”

  郭雪莹则表示:“我想找一些小镇去挖掘当地的文化,美食以及风景,感觉像在挖宝藏。”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对大学生旅游也表示支持。郭雪莹母亲很开心女儿有出去看看的想法,她认为:“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出去逛逛,可以增长见识,在与社会上其他人的交流中可以增强沟通能力,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很有帮助。”

  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报复性旅游现象,来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专业的罗明春教授表示,疫情放开后,全社会外出旅游的需求都得到了释放,“由于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精力充沛、没家庭拖累、闲暇时间较多、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旅游需求高于其他年龄阶层的人,所以其出游的愿望高于其他人群。”

  人文自然与时尚潮流的双重吸引

  来自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张妍喜欢欣赏人文风情。通过旅游,她“想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地域文化”。大学入学前,张妍旅游过一次。

张妍穿苗服在贵州省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风雨桥(张妍供图)

  “我更喜欢一些安静人少的景点,不太喜欢人多拥挤的地方”。也因为这个,她去了贵州省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在那里,她尝试了苗族服饰,感受了当地的一些风俗。“整个苗寨非常有苗族气息,有历史气息,苗族文化特别强,包括他们的苗服,还有苗语、苗药,还有他们的银饰,都是很美的,很有民族特色的。”

  “相比于人文景点,我更喜欢看风景,比如说云南、西藏之类的。”郭雪莹更倾向于欣赏自然风光。她表示自己一般不会选择人特别多或者特别火的地方,“会找个安静美丽的地方,自己欣赏,散步,想待多久待多久”。

  五一节后,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的石天歌去了淄博,“算是跟风蹭个热度”。4月29日玩手机的时候她刷到了淄博,于是萌生了去玩的想法。一切准备就绪后,她在5月6日和同学结伴出行。她去淄博吃了热门烧烤,也游览了当地的特色景点。陶瓷博物馆和海岱楼都是她旅程的一部分。“淄博烧烤蛮具有地方特色的。其实我想大部分人去淄博,主要是为了体验当地非常到位的服务吧。”

  除此之外,由于她母亲在游览过南京和扬州后评价很高,石天歌也有去扬州和南京的打算。她想要去鸡鸣寺、总统府等地方看看景色,也圆一下自己一直想去那里的梦想。

  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武夷学院旅游系王中华副教授建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旅游,大学阶段先从事文化之游,后自然之游”。

  “特种兵”与“漫游者”的共鸣

  无论是“行色匆匆”的“特种兵”,还是“一路徐行”的“漫游者”,她们都较为重视旅游时的体验感。郭雪莹表示,“想去的地方很多,会适当把行程排得紧凑一点,但也不会是那种马不停蹄地赶场子。”

苏州平江路(刘地暗供图)

  就算是旅游“特种兵”,也还是较为重视自身的旅游体验感,安排行程时不会吝啬游览景点的时间。作为旅游“特种兵”一员的刘地暗,一个月游览了九座城市。在每座城市游览景点时,还是选择“沉浸体验”的深度游玩。 他表示:“每个景点都会选择性限制时间,但都会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游玩。”

  提到这种“特种兵式”的旅游方式,罗明春教授指出,这是由于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需求强烈,但相对来说经济条件受限。“它充分利用了健康状况良好、精力充沛这一优势,弥补了经济条件较差这一短板。同时,由于信息时代来临,也有更多目的地景区采取各种营销推广手段,吸引大学生前往,而交通的便捷以及公共服务的完善,也为这种旅游方式提供了条件。”

  而更偏向“漫游者”的石天歌表示,永远在赶场子和走马观花的感觉非常不好,“我不太喜欢为了多玩而在短时间之内把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那样太赶了,旅游体验也不好。”

  黄染则表示,旅行中途会为了增加体验感而变化行程,“比如我走累了,然后晚上本来打算去逛一个景点,就不去了,改成去吃宵夜。”

  外出旅游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方式

上海上生新所的茑屋书店(郭雪莹供图)

  五一期间,郭雪莹和男朋友在上海游玩。她并没有去热门的迪士尼,而是选择了绘画展、博物馆和唱片店等地,也闲逛了路边的书店。

  “上海的资源真的非常丰富,去书店能找到各种类型的书,在小地方可能就只能网购了。”在这次绘画展,她还看到了越过阿尔卑斯山来到中国的拿破仑的真迹,该展览仅上海一场。“可能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去看自己没有看过的风景,享受自己没有享受到的人生。”她笑着补充道。

  不少大学生都提到,旅游过程中拓宽了眼界,感受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风俗文化。刘地暗称:“旅行让我感受到了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感觉到了各地的发展状态。”

  谈及游玩千户苗寨的感受,张妍说:“一般旅游之后,会觉得收获很多,了解当地的文化,也知道了一些历史知识,包括一些建筑的风格特色。”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中华副教授表示,旅游对大学生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很多事情和问题只有在经历和看到之后才会有真切的体会,而旅游正是空间的体验活动。增广见闻,休闲身心,精神治愈,旅游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社会精神价值。”

  罗明春教授认为,大学生可以在旅行中认识世界,同时学习独立处理大小事务,紧急状况,克服旅行时遇到的各种障碍,“外出旅游是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文/陈秋帆 杨钧焱,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指导老师:吴辉教授。文中受访者应要求均为化名)

  值班编辑:肖哲

  值班审核:何柳斌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