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县:三三制方案成为中国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之一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3年05月24日     |    制作:  严佳成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近年来,寻乌县正视历史生态问题、主动作为,投入12亿元对废弃稀土矿山进行全面治理修复,让“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的治理发展道路,治理经验入选2019年全国省部级干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研讨班培训教材、2020年全国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1年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之一。

破解“三方面”难题。一是破解推进机制难题。项目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打破原来的“碎片化”治理格局,消除行业壁垒,统筹推进四大类工程,实现治理区域内九位一体化推进。二是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在充分用好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并积极引进企业投资参与共建,有效解决资金投入难题。三是破解考核标准难题。全面加强后期管护,确保生态修复得到专业养护,并对治理后的水质、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土壤理化性质等设立统一考核标准。

探索“三同治”修复。一是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开展地形整治、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筑沟壑、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确保消除矿山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二是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过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面用作光伏发电,或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作物,坡面采取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工艺,截流引流地下污染水体进行减污治理。三是流域上下同治。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源头截污”。下游通过清淤疏浚、砌筑河沟格宾生态护岸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上、下游治理目标系统一致,确保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

推进“三同步”发展。一是综合修复治理同步。对区域内相互关联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统筹推进源头全要素、全方位同抓共治。二是国土空间优化同步。结合流域特点,努力优化“三生”空间开发布局。上游重视绿水青山为主导的生态空间,中游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活空间,下游拓展完善工业园区布局。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同步。项目推进提出“生态+”的建设理念,努力把“环境痛点”转变为“生态亮点”“产业焦点”和“美丽景点”,形成“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生态+”的治理发展道路。通过“生态+工业”方式,把稀土工矿废弃地开发建设成工业园区用地7900亩,入驻企业11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万余个,直接收益6亿以上;通过“生态+光伏”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在该县建设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达35兆瓦,年发电量约4200万千瓦时,年收入达4000多万元;通过“生态+农业”方式,综合治理开发矿区周边土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2000亩,利用矿区整治土地种植油茶、百香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5600多亩,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生态+文旅”方式,推进生态旅游、红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做大“绿”“红”“游”整合发展文章,着力打造旅游观光、体育健身胜地。

文/图  陈曙

值班编辑:严佳成

值班审核:何柳斌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