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整版特别报道:蹚出乡村振兴共富路

来源:  江西日报     |    日期:  2023年05月19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重温总书记教导

  “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蹚出乡村振兴共富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耀文

  五月初夏,又是一个播种希望的时节。

  随着今年1800万亩早稻栽插任务完成,遍野的秧苗正泛着青绿,赣鄱沃野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路上,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殷殷嘱托,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底,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十二五”3400个贫困村和“十三五”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在现行标准下34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革命老区江西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吉水县醪桥镇黄泥洞农业科技智能化育秧工厂,农技人员正在查看早稻秧苗生长情况。近年来,该县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大力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引领全县智慧农业发展,助推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摄影丨特约通讯员 廖 敏

  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省各地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守牢返贫底线、实现有效衔接、促进经济发展、彰显江西特色“四篇文章”共同作用下,全省脱贫地区的收入差距、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22年,全省140.9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348元,增长13.6%。

  先富带后富,同奔致富路。全省各地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一重中之重,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新型服务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在井冈山市,黄洋界脚下的茅坪镇神山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井冈黄桃等产业,走出一条“红+绿”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立足富硒自然资源和优质蔬菜品质优势,建起了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瞄准农业特色资源,江西深入挖掘产品价值,加快经营主体培育,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加快发展,粮食、果蔬、畜牧、水产等4个千亿元产业快速崛起。

  今年4月21日,江西省与粤港澳大湾区农业产业化“头雁引航 雏鹰振飞”招商对接会上,现场签约农业投资合作项目32个,涉及预制菜、农产品精深加工、富硒功能农业、休闲农业、冷链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等,涵盖江西现代农业各个领域。

  家门口有了产业,农民收入也是芝麻开门节节高。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5796元,提高到2022年的19936元,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2022年,我省农业总产值达4213.8亿元,首破4000亿元大关。

  站在田埂边,看着年轻人开着拖拉机、插秧机在田间穿梭,今年84岁的分宜县农民刘春尧感慨:“种地越来越便利了。”

  近年来,江西紧紧围绕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抓手,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满“江西粮”。全省率先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旱之年的2022年,“江南粮仓”交出了粮食产量连续十年超430亿斤的答卷。

  ▲在南昌县蒋巷镇,无人驾驶水稻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摄影丨通讯员 王 祺

  放眼赣鄱大地,美丽乡村入画来。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新颜,一栋栋老屋被盘活,乡村成为旅游打卡热门地。

  走进青山绿水映衬下的村庄,粉墙黛瓦,一幅幅文化墙趣味十足,一条条水泥巷道干净整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让人宛若在画中游历。山旮旯里的村落有了新模样,“厕所革命”普及率不断攀升,实现了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通过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建设、庭院整治、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五大专项提升行动,2022年全省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349.3亿元。

  生态,为江西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注入新活力。

  加快推进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着力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建立绿色有机认证与农业产业扶持联动机制,全面开展“生态鄱阳湖 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和“赣鄱正品”品牌创建三年行动,一批好农产品正在江西的好山好水中脱颖而出。2022年,我省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4413个,其中有机农产品2996个、净增679个,总数居全国第三位。

  行走在赣鄱大地,一幅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已徐徐展开。赣鄱儿女,正在乡村振兴共富路上奋勇前行。

努力盛满“江西粮”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

  初夏,高安市石脑镇丁家村的田野里,高安市盛发粮油有限公司经理丁旦正在查看早稻长势。今年,盛发粮油流转稻田9000多亩,其中种植早稻7000多亩。“多产粮,多产优质粮,一直是我的梦想。”“90后”丁旦说。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国家商品粮基地,高安市围绕粮食安全做足功课,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成高标准农田98.7万亩,有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水稻育秧中心11个,年服务能力超过15万亩。近几年,该市早稻播种面积稳定在67.3万亩。

  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满“江西粮”。高安市千方百计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通过耕地地力提升、有机肥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等措施,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各类农技服务,大力推广水稻机播、机防、机烘等技术,培育600余家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前种水稻靠天靠经验,现在技术服务到田头,机械化作业省时又省力,粮食产量比以前高多了。”祥符镇西湖村村民吴炳星说。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保险等各类补贴资金,真金白银惠农。黄沙岗镇种粮大户刘迎锋告诉记者:“粮食奖补政策家喻户晓,农户种粮积极性更高了,粮食稳产更加牢靠。”目前,该市承包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900多户,其中万亩以上1户、5000亩以上1户、1000亩以上22户、500亩以上116户。

物业进村环境美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 旻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湖光山色两相和。5月16日,记者走进鹰潭市余江区春涛镇池源夏家村,在初夏的和风中,民居广场干净整洁,村物业公司保洁员陆冬香正在清理路面树叶等垃圾。“我每天早上开始清扫道路,并负责把包干区的垃圾集中运到垃圾车。”陆冬香笑着说,“村子这么漂亮,所以更要努力做好保洁,村民生活在这里更舒心。”

  作为全省3A级乡村旅游点,池源夏家村景色宜人。然而,早几年这里也曾杂草丛生、道路泥泞。据春涛镇镇长蔡金华介绍,池源夏家村2019年利用退出的约8000平方米宅基地,修建红石文化广场、环村路、停车场,铺设1000余米休闲游步道。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春涛镇建立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推进“物业进乡村”,建立集农村垃圾收运、绿化管护、道路管养、村容村貌“三乱”整治等为一体的“农村物管”运行维护体系。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镇政府购买环卫保洁、山林管护等基本服务,各村每户每年缴纳50元左右的物业费,确保了乡村物业服务的规范化。

  近年来,余江区以鹰潭全域被列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把改善生产生活和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目前,“物业进乡村”长效管护模式已在该区1040个村庄推行。

产业带动促增收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

  进入5月,小龙虾迎来捕捞销售旺季。在位于永修县三角乡的江西虾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亩稻虾连作基地,工人正忙着捕捞小龙虾。个大肉肥的小龙虾分类装好后,发往全国各地。

  “最近,小龙虾的需求量很大,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公司总经理周鑫告诉记者,基地采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通过水稻和小龙虾的种养互补,增加稻田肥力,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在江西虾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下,三角乡稻虾共作种养规模持续扩大。今年,种养面积达4.2万亩。规模越来越大,产业链越来越完善,总投资2.4亿元的江西小龙虾交易中心已竣工招租,同时还建成了冷链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食品精深加工厂、培训学校和电商中心、小龙虾美食城等,各环节协同加速,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去年,通过发展稻虾共作,三角乡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5万元,最高的两个村达50万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永修县因地制宜,专门出台支持稻虾产业发展方案,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全县种养面积不断扩大。如今,该县稻虾种养总面积达20万亩,今年小龙虾年产量预计可达3万吨,综合产值达15亿元。同时,形成了“稻虾种养-龙虾交易-精深加工”产业链,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金路遥

  值班编委:黄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