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卫士”再获殊荣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3年03月07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江南都市报讯 全媒体记者许南平摄影报道:在“3•5”学雷锋日之际,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命名了第八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层保护站巡护员王小龙荣获“江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王小龙37年如一日守护鄱阳湖,徒步巡湖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圈。3月6日,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在鄱阳湖采访时,遇到了正在巡湖的王小龙。

王小龙出生在鄱阳湖畔,是喝着鄱阳湖的水长大的。18岁那年,王小龙参军入伍,20岁的时候,他从部队退役,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被分配到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站工作。自从部队退役踏进鄱阳湖保护区那一刻起,王小龙就对鄱阳湖不离不弃,一直守护着鄱阳湖、一直把越冬的白鹤等鸟儿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甚至晚上做梦,梦里都是这些鸟儿。“我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舍不得这块生养我的母亲湖。我离不开深爱的候鸟,看不到候鸟心里慌得很。保护好鄱阳湖、保护好鄱阳湖里的鸟儿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他以党员的忠诚,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铁肩担当敬业精神,在鄱阳湖保护区的基层保护站工作至今已37年。
每年10月至翌年3月,鄱阳湖水落滩出,各种形状的湖泊星罗棋布,鱼虾螺蚌丰富,吸引了大批来自内蒙古大草原、东北沼泽和西伯利亚原野的珍禽候鸟来此越冬。每到这时候,保护区的工作特别繁琐劳累,王小龙怀着对白鹤、对大自然的关爱,天天早出晚归,越洲涉水,不知疲倦地在湖滩草地中艰难跋涉,靠着信念的支撑,克服种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记录鸟儿们的来来往往;保护珍禽候鸟能安全越冬。口渴了,他喝口凉开水;饿了,他就啃几块红薯;累了,他躺在草地上歇一会儿。一次,他不慎滑进烂泥坑中,当放牧的村民赶到时,他已经昏迷不醒。在坚守湖区一线的37年时间里,他不畏艰苦、以站为家,在敬业奉献中铸就了“扎根鄱湖、舍家为湖、不辱使命、恪尽职守、建功立业”的精神和不忘初心的执着,守护着鄱阳湖的湿地与候鸟,成为远近闻名的候鸟 “鄱湖卫士”。

为宣传保护生态理念,王小龙经常带着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湖区的村庄、社区和学校,挨家挨户、上船登艇,耐心细致向群众宣讲保护区政策法规,呼吁大家共同营造爱鸟护鸟生态文明的观念。几十年的巡湖工作,王小龙与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救护放飞了300多只鸟类。有一次为了救一只受伤的小白鹤,在一次风雪交加的巡护中,他发现一只饥饿受伤的幼鹤在湖滩上挣扎。他毫不犹豫踏进齐膝深的泥浆捉住了幼鹤。把幼鹤抱到救护中心后,王小龙还买来小鱼和玉米喂给它吃。之后,每天他就带着幼鹤上医院看病,他走前面,鹤跟后面,一前一后,形如兄弟。经过他一个多月的精心饲养,幼鹤的伤口渐渐愈合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他含泪把这个小生命放回了大自然。遥望着天空中展翅飞翔的幼鹤,他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快慰,鸟儿们见到他,像看到亲人,会用鸟语亲热地跟他打招呼。

在鄱阳湖保护区几十年的湖区一线工作特别枯燥乏味、繁琐劳累。这些年,他在保护区摔伤过,也遇险过。巡湖时不慎摔成左臂粉碎性骨折,石膏没拆,他就吊着绷带,又开始巡湖了。寒来暑往,候鸟们随着季节迁徙,而王小龙却守望在鄱阳湖畔,年复一年地等着鸟儿们准时归来。保护站常年驻扎在湖区,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保护站人员走了一批又一批,他却始终留守在这里。30多年来,13000多个日夜的坚守,逢年过节,他几乎年年是在湖区与候鸟共同度过的 。为了保护候鸟,他对家人付出的关爱太少太少;因为他长时间不在家,对孩子的读书和成长等方面,几乎没有尽到过父亲的责任,对爱人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职责。对生前长期卧病在床的老父亲没有尽到做儿子的孝心,但他无怨无悔。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吴城保护站大院内的一排排路灯,整齐明亮。可否有人想到,这一切都是王小龙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路灯维护工作看似简单,换个灯泡、镇流器,或者接接线、安安灯就行了,其实不然,路灯灯饰维护既考验耐心,更考验毅力,而运行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查找故障。王小龙每次都是这样不厌其烦地检修排除故障,牺牲个人休息时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用火一样的热情与奉献,给吴城保护站大院的每个夜晚带来光明。

在2022年抗击新冠疫情的紧要关头,王小龙连续60多天坚守护鸟岗位,监测迁徙候鸟动态。他每天风雨无阻地坚守湖区护鸟一线,疏导和劝返游客和当地群众,杜绝任何人员进入湖区,确保候鸟安全栖息。他深入湖区村庄、渔村、农贸市场、车站码头,向湖区群众发放各种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单(画)4000余份。大力开展疫情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群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捕杀、运输、买卖、食用野生动物。同时,他还积极协助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集贸市场、餐馆饭店等重点区域保持高频次排查监管。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金路遥
值班编委:邹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