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城里|民俗不仅是图个热闹,更重要的是传承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日期: 2023年02月23日 | 制作: 江南小编 | 新闻热线: 0791-86849110
江南都市报讯 张文琪、赵琼、全媒体记者李巧摄影报道: 或许,从去年开始火爆的围炉煮茶开始,年轻人对传统茶文化的兴趣的陡然升起,让过去还是处于配角的民俗风好像一下子走到了前台。而又被年轻人赋予了新的社交属性。
还有越来越多,在我们这个城市里看到穿着汉服在我们城市里逍遥行径的男男女女,以及过去这个农历年里面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与新潮元素巧妙融合的那些打卡点。这让我们忽然之间感觉到:民俗、传统文化过去或许仅仅只是掉在嘴边,图个热闹的东西,而今真正变成了年轻人的喜欢,这种主动的加入与融合无形中让民俗或者传统得到延续。

人
张欢今年24岁,家住南昌市安义县万埠镇,他在北京开了一家铝合金门窗店,只有过年才会回家。今年回家期间让他最开心就是——舞龙灯。
2月2日晚上7时许,一条长达30米的龙灯阵行走在廖庄村和大花村之间,龙头高昂地抬起,龙身泛着黄色的光,蜿蜒在村庄的小路上,远远望去,宛如游龙。这条龙游至哪里,哪里就有鞭炮声和璀璨的烟花,随行的人和撑龙灯的人一起喊着口号,观看的村民们拿起手机纷纷拍照记录。
“这种龙灯,实际上是叫板凳龙。”据张欢介绍,每节龙灯是由各家自己制作的,制作过程很简单,只要在木板上装上四盏燃着烛火的灯笼,木板的前后端各有一个孔,到时再与其他家的木板相叠,把一根木棍从孔中穿过,村民撑着木棍连起两个木板,即可组成龙灯,领头者则撑着龙头。“参加舞龙灯的人都要统一着红色套装、戴着红色帽子,衣服上印着村庄的名字,别提多喜庆。”张欢笑道。
舞龙灯的时间一般定在春节之后、元宵之前。这是因为元宵节一过,村子里的年轻人都陆续去外省做生意,没人能够参加。1月中旬,张欢村子里开始组织今年的舞龙灯表演,尽管没有强制要求报名,村子里每家都有人报名,且大多都是“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
“以前我总是认为,那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都很俗。”张欢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现在发现,传统文化能够传承这么多年是有道理的,它能够把人都将凝聚起来,让人在热闹中期待未来。明年我还要参加!”。
去年年末,筷子文化爱好者舒怀远经营的筷子手工工坊在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落户。在店内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筷子,甚至是和筷子相关的文创周边,在筷子文化体验馆最重要的是可以亲手制作一双筷子。
绝大多数来体验的筷子文化都是年轻人以及家庭群体。有一次一位小孩子制作了一双兔耳朵的筷子送给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是属兔的,所以这双筷子也是送给妈妈的礼物。”这个场景也让舒怀远记忆犹新。制作筷子的背后是一种情感传递。除了筷子之外,这里还可以你体验制作木质的书签、勺子、手镯,这些摸起来粗糙的初胚,经过打磨后俨然变成了精致的礼物。
光亚平,南昌“80后”设计师。每天光亚平打交道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图稿设计、不同材质的纸张,在光亚平的设计里面,总是有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子。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是他最喜欢的内容。在每一次的设计当中,传统文化总能给予他更多的创意,经折页、卯榫结构.....光亚平设计创意为传统文化“增色”。

景
回想一个月前的喜庆日子里,南昌的各个商圈,从春节到现在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主题相关活动。
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了绳金塔庙会,将传统的豫章文化和现代的商业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再现了金塔繁华。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的庙会活动于1月18日正式开幕,持续到2月5日结束。此次庙会营造了一种古典、喜庆的氛围,让全市人民都能热热闹闹过大年。庙会期间,绳金塔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挂着各式的中式灯笼,油纸伞灯、鱼灯、孔明灯、灯笼架让人应接不暇,赣派建筑配上这些灯笼让人感觉古风味儿十足,走在路上时不时还能撞见装扮成李白、和尚等角色的NPC(游戏中一种角色类型),从街区二楼往下俯视,让人误以为此刻身在大唐。
除了在建筑装饰上靠近传统,绳金塔还设置了一系列主题活动,让游客领略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不仅有舞狮、抖空竹、京剧等传统艺术,还以舞蹈重现《丝路舞韵极乐之宴》和《千里江山图》。有数据显示,街区客流量日均逾10万人次,为市民带来了不一样的新春体验。
作为南昌的另一地标,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动也体现了传统和潮流的融合与碰撞。既有舞龙舞狮的传统表演,还设置了《万寿赐福》剧本杀,数十名古装NPC陪游客飙戏。行走在万寿宫街头,到处都是穿着汉服、提着灯笼的年轻人在拍照打卡。“今年万寿宫真的氛围感满满,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花灯。”杨清和他女朋友在网上看到许多人晒出的万寿宫照片十分漂亮后,也跑来凑热闹。
文化街区热闹非凡,展览馆里也同样年味十足。为了满足广大市民春节假期的观展需求,位于南昌市的各大展馆在春节假期正常对外开放。江西省博物馆开办新春特展“大展宏兔”供游客参观,数百幅与兔相关的文物、标本、艺术品图片展示了兔在自然世界、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的独特形象,这次特展陪伴市民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江西省美术馆推出四大展览,同期共赏,市民在展览中体验到了趣味传统艺术文化。其中,瑞兔纳福——2023全国贺年生肖藏书票、小版画作品展带着版画艺术家们赋予的祥瑞寓意和美好愿景陪着市民一起迎春纳福。南昌海昏侯博物馆在元宵时节当天开展元宵主题活动,与来馆游客一同欢度元宵,感受佳节气氛。开展“花灯璀璨 福满元宵”主题社教活动,分享介绍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共同制作兔年主题花灯,共贺元宵佳节,让游客感受到了佳节的欢乐氛围,体会到年俗活动的乐趣。
其实,无论是绳金塔、万寿宫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是展览馆都在通过传统文化与新潮元素的巧妙融合,以此来吸引年轻人更加关注和认同传统文化的美。

情
作为一名“80后”的设计师,光亚平曾很长时间迷恋于现代西方的设计理念,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对匠人这个词有了崭新的认识。由此,他开始了对传统文化以民俗的反咀。
几年前,光亚平接到了一则台历设计的活。在光亚平看来,日历(古称历日)与中国传统雕版印刷颇有渊源,从雕版印刷到如今的CTP四色印刷,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印刷技术的进步,是古人无法想象的;但日历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观念与现在的中国还有多少关联呢?
由此,他几乎摒弃了过去自己认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开始在古诗词、榫卯机构的古建筑,以及传统器物里徜徉。其设计出来的又借助于互联网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好的设计是可以讲话的。”2021年末,光亚平推出虎年年俗周边文创作品《跨金虎骑绿马》,整个周边包含红包、门神贴纸等极具中国年俗特色的内容。绿马与“绿码”谐音呼应,诙谐巧妙。谈及设计初衷,光亚平表示:“我们其实是在用当下年轻人语境去表达,而选择门神、红包这样的内容载体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呼应。”
对于筷子体验工坊的发展,舒怀远正在探索新的路径。当前,筷子文化体验馆集合手工体验、文创周边、制作用具展览于一体,游客们可以参观了解筷子的知识,也可以体验制作属于一双自己独一无二的筷子。
“人有很多东西可以放下,但是唯独筷子不能放下。”一句宣传语摆在了进门口出显眼位置。筷子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用餐工具,代表着中国的饮食文化。“天圆地方,是筷子的核心。筷子有头尾之分,头部圆,尾部方,是我们筷子的经典样式。”舒怀远介绍道。
在孩子们制作筷子的同时,他还会对筷子文化的分享进行,演示筷子的正确使用方式,“筷子和用餐礼仪也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也会和孩子们讲述一些用餐礼仪,以及筷子使用背后的禁忌。未来,我们还会有‘中国筷子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筷子文化。”
在体验馆的另外一侧是专门展示制作木具的工具,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制作工具:手工锯、木工刨、木锉刀、手工凿,用于测量的墨斗……这些木制品的制作工具让一件件木头从原材料成为工具,“很多人来到我们这边都会来参观,甚至不需要我们介绍,很多年纪比较大的长辈就会和小孩子介绍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
“我们做的就是以筷子为媒,让更多人了解筷子文化。”在舒怀远看来,怎么讲好筷子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筷子文化还有很长一条路要走。
今年春节期间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迎来人流高峰,但是对像舒怀远这样的线下体验馆来说,收入并不乐观。“每天来我们店里的人都有上千,但是体验消费的人群还是有限。”舒怀远认为,对于文化体验类业态而言,还是要把更多的体验业态聚集在一起,发挥集聚的效应;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可以了解到更多不同的传统文化,从而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

终
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民俗已经不仅仅是热闹玩耍的一个方式,而是可以真正让自己更多地产生内涵以及从兴趣爱好和追求的一种原动力。正如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有人因为喜欢汉服而开始对汉服制作感兴趣,有人通过背诵《滕王阁序》进而南昌的唐宋明清的历史感兴趣。
当下,年轻人已经不仅仅针局限在拍照打卡上,他们已经更愿意并且热衷于加入到民俗、传统文化的,借助于当前的信息化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值班编辑:肖哲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杨进